譚婷
摘要: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朗讀的方式可以幫助語言的學習,但在當前的教學中,使用朗讀方式的頻率并不高,語文朗讀教學弱化產生的原因有很多種,譬如缺乏朗讀意識,沒有朗讀時間,沒有構成朗讀環境等,對這些原因進行分析,使用相應的對策可以增加朗讀的時間,從而推進朗讀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朗讀教學;應對措施
目前老師在教授初中語文的過程中,朗讀教學弱化的現象慢慢顯現出來,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語言的學習,本文就現階段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弱化現象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應對策略,朗讀對語文的教學具有促進作用,所以老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注重這一方面的培養。
一、對現階段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弱化現象分析
老師在講解初中語文知識點時,對朗讀教學這一塊明顯力度不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朗讀意識淡薄
在教育應試化的壓力下,提出了不少的改革制度,雖然完善了教育政策,但是傳統老舊、考試第一的思想依然存在,在這樣的環境下,極易產生教學偏見,導致老師過分關注紙張卷面上呈現出的東西,從而忽視了加強學生的語言能力,最終出現朗讀教學弱化的現。
2.朗讀中缺乏專業的指導
這一現象指的是老師指導學生朗讀的力度不夠,同時也揭露了老師自身朗讀的次數過少,大部門情況下,學生僅僅只是完成了閱讀這一過程,并沒有關心朗讀過程中情感是否帶入,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多媒體設備受到老師的親睞,活躍在各個教室中,采取這樣的方式為同學們播放標準的普通話,雖然能糾正同學們的發音,但機械性的語言并沒有帶入真情實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
3.缺乏良好的閱讀氛圍
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室內沒能形成良好的朗讀環境,課堂上老師講的東西自始至終都是一樣的,并沒有隨著學生朗讀內容的改變而改變,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影響,實際中更感受不到對學生朗讀方面產生的影響力,所以老師對這一方面的重視度不高。
二、語文朗讀教學弱化現象的應對策略
1.加強師生的朗讀意識
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有意識的去朗讀,重視朗讀,在新的教學政策指導下,老師應改變其傳統的教學模式,意識到朗讀的重要性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體現,講解知識點時,可根據課程的安排情況規劃朗讀的時間,譬如可以將課文中句式優美的段落挑選出來進行朗讀,特別地,講到文言文或者詩詞時,可將朗讀放在首要考慮的位置,老師帶領著學生通過朗讀發現古文獨特的韻律。
2.加強老師在朗讀方面的專業指導
學生進行朗讀時,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學生和文字交流的方式,朗讀中需運用一定的手法,而這些手法極大的促進了教學任務的推進,使學生發展的更全面,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朗讀教學,老師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不同的專業指導,拿最基礎的來說,比如學生的朗讀語速、狀態、情感變化等,老師應該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保證朗讀的內容無誤,沒有多字少字的情況,讓每一位同學的發音都變得標準,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老師起帶頭作用,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通過朗讀的方式直觀的表現出來,譬如講解朱自清的《春》時,老師可使用輕快活潑的語調朗讀,展示出春天的美好;而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文時,則使用溫和低沉的語調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3.在朗讀中添加特定的情境
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使用多媒體技術使課堂活躍起來,創設不同的朗讀情境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譬如針對《沁園春》這篇文章。老師要求學生朗讀時,可以結合詩句的內容,創設一個白雪皚皚的環境,或者是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添加背景音樂,在學習《鄉愁》的文章時,將凄涼、憂郁的環境以及作者感慨萬千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來,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總而言之,不同的課文應根據它想傳達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創設不一樣的情境,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4.使用不同的方式朗讀
最初學生可能會不適應朗讀這種授課模式,所以老師應使用不同的方式朗讀,就像角色扮演、朗讀比賽等,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全面豐富朗讀的方式,不僅能使教學任務正常推進,還使課堂變得生動起來,老師還能推薦給學生一些適合朗讀的書籍,讓學生的朗讀更加豐富,帶來不一樣的朗讀體驗。
結語:
綜上所述,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使用朗讀的形式,在現在的語文授課中還沒有被廣泛應用,學生以及老師對其的關注度不高,但它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模式,老師應首當其沖推行朗讀,并帶領學生完成朗讀,鼓勵學生進行朗讀,引導他們在朗讀中表達自己的感情,從而促進朗讀能力提高,使教學全方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桂剛.淺談初中語文朗讀教學問題及解決策略[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 2018(05)
[2] 劉霞.提升初中語文朗讀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 2018(06)
[3] 凌容.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不足之處和應對策略[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下旬).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