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會玲 冀絢珂 孫慧娟



摘要: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在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之余,還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本研究基于對鄭州市龍子湖高校園區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度、口碑及期待值的調查研究,分析了目前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的現狀,并就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提出幾條簡單的建議,以幫助高校更有效地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關鍵詞: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參與度;口碑;期待值
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是以大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環境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性文化活動。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現狀,從而更好地開展有益健康、內涵豐富、形式新穎、特點鮮明的活動,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我們就此展開了調查研究。
一、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現場訪問、現場問卷調查等方式。為保證問卷的有效性,我們隱藏了測謊題,用來淘汰隨意填寫的問卷。問卷發放時兼顧了不同高校特征、學科專業以及年級和性別,選取了河南中醫藥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職業技術學院6所高校進行問卷發放。本研究實際發放同卷500份,回收490份,其中有效率85.4%。所有數據采用Epidata、SPSS、Excel軟件進行錄入、統計、分析。
二、活動參與度調查情況
有效調查問卷中,大三學生占44.5%,因為大三學生已經有了兩年的大學經驗,學校的各種活動大部分都已經參加過了,有些學生還親自參與了組織策劃,這對我們的研究很有意義。具體情況如下:
從圖1中可以發現,學生干部比普通學生參加活動的次數明顯要多,這主要與學生干部負責組織策劃有關。一個活動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僅僅舉辦者的能力得到鍛煉提升是遠遠不夠的,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在活動中有所收獲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舉辦一項活動,怎樣讓學生的參與度提高、收獲更多,真正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目標,是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問題。研究分析發現,學生于部被迫參加活動率為29.10%,普通學生被迫參加率為35.08%。這些數據說明很多活動參與者并不是出于自愿或自身需求而參加的。活動缺乏吸引力,很多是為了完成任務、裝點門面而強制學生參加。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就是走過場、應付了事,參與活動的收獲并不大,舉辦活動的真正價值并沒有得到體現。
三、活動口碑調查情況
調查數據顯示,47.78%的大學生覺得參加活動對自己僅僅是稍微有些幫助,40.74%的學生覺得有幫助,認為參加這些活動并沒有任何幫助的大學生占5.62%,5.86%的大學生覺得參加活動有很大幫助。有48.60%的大學生對校園文化活動的整體質量打了4~6分。可見,校園文化活動在學生中的口碑并不是很好,活動的質量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校園文化活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失去了讓學生參與其中的吸引力。鑒于此,組織者應該結合活動內容和意義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從內容到形式上適度改革創新,吸引更多學生樂于參加并有所收獲。
從問卷、訪談收集到的數據分析得知,各年級學生一致認為目前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缺乏創新、內容陳舊單一,而且還過多占用學習的時間,有時為了籌辦或參與這些活動甚至不能正常上課。問卷結果表明現在校園活動的內容、形式已沒有足夠的亮點來吸引大學生的參與熱情了。校園文化活動需要創新,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融入時事,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時也要提高辦事效率,盡量與學生的其他事務不產生時間上的沖突。
四、活動內容、類型期待值調查情況
調查數據顯示,有關學生期待的校園文化活動內容,各年級學生的意見基本統一,都比較喜歡和心理、本專業有關的活動。才藝技能比較受到低年級學生的喜愛,而高年級學生比較青睞和科技技能、課外知識相關的活動。這可以為活動舉辦方提供活動設計方向,但是也要和活動本身相結合。不能為了讓學生感興趣而一味迎合他們的口味,失去了舉辦活動的意義。畢竟全面發展、高素質的學生才是學校需要培養的人才,思想的寬度決定人生的高度,拓寬視野也是大學活動的重要目的之一。大學生需要全面發展,既要學好專業又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軟實力。
由圖3可以看出學生的喜好是多元的,并不拘泥于一種形式。顯然文藝演出、服務實踐類、競賽類等活動形式較受歡迎,講座報告類和思想政治教育類受歡迎程度明顯偏低,這些本應成為傳播知識和思想、營造學術氛圍、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陣地,如今卻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存在。這與目前“娛樂至上”等不良社會風氣的漫延密不可分,娛樂、綜藝盛行,這也迫使我們用心改進傳統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不要為了學術而學術,少一些形式主義,讓知識性、學術性活動多一些影響力和感染力,展現學術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數據顯示,男生傾向于參加和科技有關的活動,女生則更喜歡參加和才藝技能相關的活動。我們還發現,男生比較喜歡展覽類型的活動,服務實踐類的活動類型則比較受女生的歡迎。這也給活動的組織者提供了信息,男女比例有較大差異的活動是否可以根據性別比例來設置活動內容呢?學校可以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心理安排活動,通過活動內容的差異化,吸引更多學生參與,達到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提高其社會能力的目的。
五、活動建議
(一)合理利用網絡資源
這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當代大學生很多都是“低頭一族”,基本“機不離手”,對微信、微博、QQ上的動態很關注。而目前還拘泥于展板、海報、廣播等宣傳方式的校園文化活動需要在形式上結合時代特點進行創新。我們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制作一個App,每個學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ID,所在學校的所有活動都可以在上面進行推送,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進行線上報名。活動結束后,學生可以在線上進行評論、暢談感受、提出建議。舉辦者也可以借鑒、參考別的院校反響較好的活動主題、形式,加強各院校之間的交流學習。在學期末綜合素質測評的時候可以根據個人賬戶的數據做相應的參考。這次調查活動中發現,選取的這幾所高校均未涉及這方面的內容。所以校園文化活動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在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參與度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建立健全信息反饋機制
在訪問中發現,很多學生對活動有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并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我們可以發揮廣大學生的力量,集思廣益,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建立健全信息反饋機制,設置相應的部門來接受學生、教師的反饋意見。接受合理意見、吸收新穎的思想,使校園文化活動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三)拓寬活動領域和增強活動功效
當今社會需要開放型、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不能僅僅局限于校內,應該把目光放得長遠一些,著眼于社會和未來。活動要和時事、社會、國際相聯系,讓學生在活動中能掌握社會生存和競爭技能,使新時代的大學生在離開學校的時候成為具備獨立生存能力、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佳.南通工學院校園文化活動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南通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2]廖述芳.高校校園活動開展的知曉參與度及效果評價狀況研究[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6,(3).
[3]王金寶.地方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創新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0,(17).
[4]張峰林.大學生校園活動現狀及管理分析[J].價值工程,2010,(16).
[5]潘向.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創新研究[J].科技傳播,2010,(3).
[6]周全,徐潔,張翅.淺析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現狀及對策[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