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和平
摘 要:隨著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者提倡綠色種植和環保種植,盡可能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再創新改變種植模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的數量,保證人們吃到更健康更綠色的農產品。因此,本文以廣西綠肥發展為例,分析其發展現狀并探討其種植模式,提出針對性的措施。
關鍵詞:廣西綠肥;發展現狀;種植模式
在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很多農業生產者都喜歡使用化學肥料,但是他們都沒有按照規定科學合理的使用化學肥料,導致土壤質量不斷下降,化學污染也越來越嚴重。而廣西地區最近幾年來卻大力提倡農業綠肥發展,提倡種植綠色健康農產品,爭取逐步取代化學肥料的使用,形成一種新的農業種植模式。
一、廣西綠肥發展現狀分析
1.鼓勵農業生產者使用綠肥生產
為了促進廣西地區的農業綠肥發展,近幾年,廣西農業生產部門大力提倡綠色使用,爭取實現化學肥料使用零增長目標。在此情況下,廣西所有農業生產部門一直大力宣傳農業綠肥發展,覆蓋廣西所有農業生產地區,通過廣播、電視、農業新聞、農業雜志及報刊等各種方式向農業生產者介紹農業綠肥發展的前景和優勢,使他們意識到農業綠肥發展的重要性,鼓勵農業生產者使用綠肥生產。此外,在進行農業綠肥發展的宣傳時,廣西地區的農業生產部門同時也在加大綠肥種植指導力度,通過聘用綠肥種植專家、農業生產技術指導等各種方式,解決農業生產者使用綠肥生產的困難,在此基礎上,廣西大部分農業生產地區掀起一股農業綠肥種植熱潮。
2.創新傳統農業發展模式
一直以來,廣西地區因為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影響,其農產品廣泛受到人們的追捧和喜愛,其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除了滿足當地居民的日常需求,絕大部分都是向外銷售,一般情況下,農業生產者的利潤都穩定在一定水平。自從廣西地區大力提倡綠肥生產種植以后,農業生產部門為了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收益,創新了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開始發展旅游農業,讓更多的人走進來享受當地更新鮮、更綠色的農產品。在這種農業發展模式下,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廣西農業地區的綠肥發展,還促進了廣西旅游、觀光型農業的發展,可謂實現農業“雙贏”。
二、廣西綠肥發展的種植模式分析
1.土壤增肥型綠肥種植模式
由于不少廣西農業生產區域長年使用化學肥料,導致土壤肥力破壞的非常嚴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土壤污染、水資源污染等情況,所以,針對這種土壤破壞嚴重的情況,廣西農業生產部門對所有農業生產土壤做了檢測,根據土壤檢測結果劃分了區域,分類管理,適用不同的綠肥種植模式。對于土壤肥力破壞情況嚴重的區域,廣西農業生產部門對農業生產者進行積極引導,鼓勵農業生產者利用綠肥進行土壤增肥培肥,只有好的土壤才能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將綠肥施加到土壤中,等待其自然腐爛,而腐爛后含有的豐富的營養元素將會融進土壤中,從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同時,綠肥還能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促進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動,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物質。綠肥還能改善土壤的性狀,對于肥力很低的土壤,綠肥腐爛降解后,還能在土壤中形成有機團,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增強保水保肥的能力,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因此,農業生產者應當根據土壤情況適用土壤增肥型綠肥種植模式。
2.農旅結合型綠肥種植模式
廣西地區憑借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成為現代人們常去旅游的地區,而當地的農產品也是廣西地區的特色產品,對此,廣西農業生產部門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將打造農業—旅游雙結合的農業生產區域,鼓勵休閑農業生產者和旅游企業開發新的農業生產模式。農業生產者在農產品的種植過程中,積極適用綠肥,少使用或不使用化學肥料,倡導綠色、環保、健康,歡迎游客參與綠肥種植,待農產品成熟后,歡迎游客觀光、采摘,這樣不僅可以讓游客立即吃到新鮮、健康的農產品,還解決了農業品的銷售問題;并且也拉動廣西旅游產業的發展。因此,針對不同的農業生產區域,可以實行農旅結合型綠肥種植模式。
3.套種型果園綠肥種植模式
在農業果園的生產過程中施加綠肥,還可以進行套種農產品,在播種或者是收獲時利用綠肥增加土壤肥力,降低果園種植成本,還能提高土壤利用率。一般果園種植套種就混種兩種及兩種以上的作物,根據其不同的生物優勢,互相輔助生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率,不僅可以增加農產品產量,還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因此,對于果園種植區域,農業生產者可以根據實際種植情況實行套種型果園綠肥種植模式。
三、結語
隨著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廣西地區大力實行農業綠肥發展,鼓勵農業生產者使用綠肥生產,創新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分類管理,實行土壤增肥型綠肥種植模式、農旅結合型綠肥種植模式以及套種型果園綠肥種植模式,實現真正的健康、綠色、環保的農業種植,提高土壤利用率,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參考文獻:
[1]王營營;封朝暉;曹衛東;劉佳;;糧肥兼用綠豆不同品種光合特性比較及其聚類分析[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7年06期.
[2]趙其國;黃國勤;馬艷芹;;中國南方紅壤生態系統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生態學報;2016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