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是應體現時代要求。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育教學領域相應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在當前階段,隨著新課改的步步深入,教師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式等都需要作出相應的改進創新。對于高中歷史這一學科,教師的教學過程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內容,也不能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而是要以新課標為依據逐步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了解并掌握多方面的史料信息,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本文筆者基于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和高中歷史教學現狀的分析,并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了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整理對比,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
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將所認識的史事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構建歷史時空,整合歷史信息,把對歷史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整理對比的方式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
例如,教師在講“19世紀初至19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的事件時,可以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進行對比,在經濟、政治、文化三個角度進行分析。這個時期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1860年),經濟上:列強經濟勢力侵入,東南沿海通商口岸附近自然經濟開始瓦解(“織”與“耕”分離),通商口岸開始出現外貿工廠,近代工業在中國出現;政治上:由于中國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敗,兩次鴉片戰爭均以失敗告終,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激化下,1851年反侵略反封建的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文化上: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而這個時期的世界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發展、完成的時期,經濟上:棉紡織技術的革新成果和蒸汽機的發明運用,促進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更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政治上:工業革命的發展也為資產階級代議制在歐洲大陸進一步擴展奠定了基礎,19世紀30至40年代歐洲三大個人運動爆發,工業無產階級成為歷史發展的動力;文化上: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文學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轉變。
二、結合素材,提高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歷史學科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的論證,“史料實證”是進行歷史理解和解釋的關鍵能力與方法,為了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素材,讓學生從史料中提取信息,逐漸提高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例如,在講《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文獻節選等材料,向學生展現儒家思想的經歷。從春秋時期,應運而生,由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并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這些史料書籍都是有跡可循的,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戰國后期,蔚然大宗,出現“百家爭鳴”的景象;但是到秦朝時候,卻遭受打擊,“焚書坑儒”思想,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足以看出對當時儒家的影響有多嚴重;西漢初年,又逐漸復蘇;最后到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了正統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漢武帝時開始推行。《董仲舒傳》中記載了董仲舒提議的原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教師最后可以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焚書坑儒”兩種做法的實質進行解析,史料證明,雖然確立的思想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三、充實內容,加強學生家國主義情懷
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學的永恒主題,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作為教師更應該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善于挖掘和充實教材內容,結合高中歷史教育背景,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例如,在教授《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兩次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教師在講述戰爭過程的時候,可以帶領學生理解體會戰爭中的五次重要戰役,讓學生分析討論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最后教師加以整理,細致的分析戰爭結果帶來的影響,通過簽訂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內容來分析對當時中國的影響,從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等條例直接導致中國國力驟降,大量白銀外流,相反卻很大程度上幫助了日本發展資本主義,1868年,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大增。但由于日本國內面積小市場狹小且資源潰乏,這嚴重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對外擴張成為資本義主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對外擴張的主要矛頭便對準了中國;八國聯軍侵華更是帝國主義在中國勢力劃分的不平衡的最終結果,它是一戰之前西方列強的一次大規模海外聯合侵略,更是給當時的中國沉重的一擊。通過學習一系列的侵略戰爭,加強了學生的家國主義情懷,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需要更多的關注培養高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與此同時,教師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不斷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授課方式,以多角度、多方式的授課來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譚友清.關于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的研究[J].學周刊,2018(26)
[2]馬少偉.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初探[J].科教導刊,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