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汝坤 李佳
摘要:應屆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與接收學生就業的用人單位需求形成明顯反差,這種供大于求的差異,造成很多學生實習難、就業難的問題突出。為此,我校與相關行業企業聯合創辦就業基地,為學生實習、就業、創業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但要研究解決這個難題,需在實踐中摸索和認真思考。
關鍵詞:大學生實習;就業;創業;實踐基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學校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具體要求,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與政府及校外企業,通過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等多種形式,實現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迫在眉睫。但由于應屆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而能夠接收學生的用人單位需求卻跟不上畢業學生的增量,學生畢業后實習難、就業難的現象非常普遍。而我校與相關行業企業聯合創辦的就業實踐基地,為學生實習、就業、創業提供了實踐的提升空間,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實習、就業的困境。
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業就業實踐基地發展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由學校充分利用校內科創資源和硬件設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包括相關公共配套設施設備在內的各種便利條件,并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二是學校、企業、大學生共同參與的創業就業基地發展模式,由學校提供場所,社會企業提供項目和資金,或者由學校開發實踐項目,從社會尋求資金支持,在校內建立實踐基地,由學生組織團隊進行經營管理;三是“學校和政府聯合共建模式”,由省政府和其他相關部門設立創新創業大賽、職業生涯規劃課堂、模擬面試等項目,鼓勵大學生參與。
以我校為例,我校要求創新類校選課必須修滿兩學分,而且校內同學參與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氛圍很濃厚。就業方面,由資深教授講授的專業導論和就業老師開設的就業指導課也豐富了學生的就業觀。但無論何種方式,都無法讓學生真正了解企業的文化氛圍和工作環境。我校學生依專業差別實習內容主要是船舶參觀、船舶實習,金工實習等,盡管學生受益匪淺,但對用人單位的一些崗位和工作了解并不清晰,即缺少校企聯合的教學實習;而且由于學生實習與企業的實際利益脫節,部分企業缺乏接收實習學生的動力;高校擴招后一些專業學生人數眾多,對口專業需求不同步增長,集中實習無法開展,只好采用學生自己聯系、分散實習的方式,缺乏實質性的監控,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建立穩定規范的實習基地是解決以上問題的重要條件。
為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功能,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實踐教學過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服務教學,堅持校企雙贏來開拓和建設實習基地,成為了我校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并有選擇地逐步將實習規模大、實習效果好的校級實習基地建設成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甚至建設成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在共同商討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基地需求,將獲批的建設經費全部用于實習基地的建設。為此,學院成立了大連海事大學航運經濟與管理創新創業實踐工作組,負責全院的實踐教學工作,以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工作組掛靠于學院就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統管全院實踐教學工作,負責校外實習基地的開拓和建設,發揮宏觀管理和組織協調作用;學院作為教學單位是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具體責任人。這種兩級管理模式,在制訂共同實習基地建設目標、以及按照不同專業需求選擇與更新實習內容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實習基地的建立與規范,學校應在各方面做出努力。同時,作為實習就業的主角,大學生更應重視自己的實踐。
第一,要重視在校期間基本素質培養。根據企業反饋的信息,目前我校部分畢業生普遍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具體表現為工作態度不端正,邏輯思維不嚴謹、工作基本流程不熟悉、書面語言過于白話,以及崗位忠誠度較低、人員流動大等。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學生在日常學習工作、課程的對應性訓練和社團工作訓練的作用不可忽視。
第二,選擇實習企業要注重多樣性。一些學校在選擇企業作為實習載體時,都強調具有一定影響力影響力、技術攻堅水平和管理方法比較先進的典型性企業。這些典型企業能起到一面旗幟的作用,學生在其中實習,容易受到專職化的系統培養,也易于學習先進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
第三,畢業生自主創業。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及服務體系建設,在專業教學中融入本專業和行業發展動態等內容。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但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現狀,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在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勇敢地邁出自主創業的第一步。如在2015年“史上最難就業季”,教育部發布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通知》,提出高校建立“彈性學分”制度,允許在校大學生“體學創業”,開設創業課程,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創業課程中。國家和高校給予大學生創業大力支持,包括場地、稅收、融資等。
盡管國家積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但大學生創業意識仍然比較淡薄,或者說自主創業的底氣不足。麥可斯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人數占當年大學生畢業總數的1.5%,2012-2015年維持在1.5%-2%。大學生自主創業不僅可以解決自身就業問題,還可以帶動一大批大學生就業。
能否讓企業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大的收益,是決定其是否積極參與校企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的基礎。高校具有崗位培訓、科研開發、技術服務的條件和優勢,要主動出擊,與企業聯合進行新產品研發、主動融入企業,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為企業解決人力資源開發的問題。如果企業可以直接獲得與其崗位要求一致的專業人才,需要的技術服務和科研成果,便奠定了進一步合作的基礎,在企業建立實訓基地也水到渠成。這種雙方自愿、各取所需的做法,可調動合作雙方的積極性,從而推動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
關于大學畢業生的創新創業的問題,涉及多個方面、多重對象,非一朝一夕之力就能完成,還需在探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艾訓儒:新時期高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問題及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12,30(1):17。
[2]李桂梅,李科生:立足雙贏: 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與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