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琪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如何豐富學生們的課堂體驗、提升學生們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已經成為現階段課程教學過程中廣大一線老師共同探究的問題。而語文學科是中職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學科,也是一個極具人文性的學科,具有得天獨厚的體驗式課堂構建優勢。閱讀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在職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構建體驗式的語文閱讀課堂是語文學科課程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中職語文;閱讀教學;課堂體驗
語文學科是一個提升學生們的思想文化修養、培養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的學科。體驗性是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學科特性之一。因此,構建體驗式的中職語文課堂既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教學的要求,也是語文學科自身學科特性體現的需要。而語文閱讀既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們獲取語文知識的主要手段。所以,構建體驗式的中職語文閱讀課堂是我們每一位中職語文老師都不能忽視的責任。那么,在中職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提升學生們的語文閱讀課堂體驗呢?下面我將結合我的教學實際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具體的介紹。
1、創設閱讀情境,激活學生情感
文本閱讀的過程是學生們語文知識獲取的過程,也是學生們對文本中所描繪的虛擬情境的再現的過程。教學情境是學生們展開語文閱讀活動的外部環境,還原文本情境是學生們進行語文閱讀活動的主要目的。因此,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創設與文本情境相似的教學情境的方式,增進學生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們的課堂體驗。
例如:在《蘭亭集序》一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創設與文本相似的教學情境來增進學生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們的閱讀課堂體驗的。
首先,我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設備播放了古人在春天集會宴飲的視頻。以視頻強大的視覺感染力迅速將學生們帶入到春日集會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們了解了古人集會的主要活動、現場氛圍。然后,讓學生們帶著對古人集會的認知閱讀文章《蘭亭集序》,深化了學生們對作者情感的理解。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情境教學的方式導入閱讀教學,削弱了學生們對文章所蘊含的情境的重建難度,促進了學生們思想情感的激活以及學生情感與作者情感之間的融合,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堂情感體驗,促進了體驗式中職語文閱讀課堂的構建。
2、小組合作探究,強化課堂參與
一個能夠帶給學生們豐富的課堂體驗的課堂,一定是一個學生們廣泛參與的課堂。而一個學生們廣泛參與的課堂,一定是一個合作化的課堂。因此,要構建體驗式的中職語文閱讀課堂我們不妨以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展開中職語文教學活動,強化學生們的課堂參與,讓學生們能夠切身的體會到語文知識學習和探究的樂趣,增強語文閱讀課堂的體驗性。
例如:在《廢墟的召喚》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展開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活動的。
首先,我將學生們分為了人數適宜的學習小組。然后,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對如下問題進行探究:
(1)文中作者描寫了怎樣一座廢墟?廢墟的召喚是什么?
(2)比較文中基礎景物描寫,談談你的感受?
(3)如何理解:“楚國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辭的光輝,不是永遠充塞于天地之間么?”這句話?
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對上述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討論之中深化了對課文主旨的認知,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堂體驗。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小組合作教學法展開語文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們在交流和探討之中,自主完成課堂知識學習任務,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堂體驗,促進了體驗式語文閱讀課堂的構建。
3、增加課堂實踐,深化學生體驗
實踐是學生們獲得知識和經驗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在實踐中獲得的體驗是深刻的、是無法替代的。因此,要想構建體驗式的中職語文閱讀課堂,我們不妨以增加學生們的語文閱讀課堂實踐的方式,促進學生們在課堂學習中的直接經驗積累,深化學生們的課堂體驗。
例如:在《祝福》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魯鎮之人對經歷喪子之痛后的祥林嫂的排斥,我帶領學生們對祥林嫂想要幫忙擺祭祀用品的時候四嬸說話的語氣進行了揣摩。首先,我問學生們:“如果在表示客氣的情況下,人們在阻止他人做一件事時是怎么說的?在文中四嬸在阻止祥林嫂擺祭祀用品之時又是如何說的?你是如何理解這種反差的呢?”然后,讓學生們試著模擬四嬸的語氣,還原四嬸勸祥林嫂時的情境。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們對文中人物的說話方式、說話語氣進行揣摩和還原,增加了學生們的語文課堂實踐,強化了學生們從語文閱讀課堂中得到的切身感悟,深化了學生們的語文閱讀課堂體驗,促進了體驗式語文閱讀課堂的構建。
總之,要想豐富學生們的語文閱讀課堂體驗,我們就要堅持生本主義課堂理念的指導,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輔助學生們還原課文情境、強化知識探究、深化課堂體驗,構建體驗化的中職語文閱讀課堂。
參考文獻
[1]李建平.中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8,5(29):349-350.
[2]池河清.中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教育現代化,2018,5(16):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