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傅
摘要:應試教育觀念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采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更加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而忽略了培養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科學理性精神和生命意識等全面的生物核心素養,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生物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通過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線生物教師在教學實際中探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從四個方面出發對提高高中生物教學實效性進行論述。
關鍵詞:高中生物 課堂教學 有效性
生物是一門研究生物形態和生命規律的學科,在高中階段的教學體系框架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高對該學科的重視程度,積極轉變教學思想,精心備課樹立具體教學目標,開展合作探究、創設多樣情境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理性探究意識,加強實驗教學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在積極改進和優化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構建高中生物高效課堂。
一、轉變教學思想,樹立具體教學目標
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而教學理念決定教學行為,影響教學效果。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能夠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備課過程中從學生的視角精心備課,在仔細研讀教材內容,分析學生既有認知經驗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實施教學。
比如,在教學《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課時,由于這一知識點是有絲分裂知識的延伸拓展,因此我在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首先,通過學習本課知識讓學生理解減數分裂的基本概念、過程和特點,掌握同源染色體的基本概念,對減數分裂的兩次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特征,尤其是染色體數目、染色單體數目和DNA含量的變化規律理解并掌握。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通過對比教學、合作討論等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最后,在對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變化規律認識的明確有性生殖方式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精神。
二、開展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理性意識
新課程改革倡導在教學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圍繞某一個知識點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在討論探究中深入解讀其中的精髓要義,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在討論交流中幫助學生形成理性思考的習慣。
比如,在教學《基因在染色體上》一課時,由于這節課涉及到的實驗較多,因此我以“假說—演繹法”為主線,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給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展開學習,在探究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展示相應的圖片講解,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串的引導下一步步走向真知,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科學家探究知識的探索歷程,在發現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三、創設多樣情境,提升學生探究意識
在教學中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問題,積極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培養問題意識和科學探究意識。情境創設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具體授課內容創設恰當的情境以激發學生探究動機,提升學生探究意識,增強其科學探究能力。
比如,在教學《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一課時,這節課的主干知識是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是一個微觀的分子水平上的過程,由于教學內容較為抽象,因此在教學時我以新課標為依據,在課堂中沒有拘泥于教材,通過多媒體創設動畫情境和角色扮演的形勢模擬這個過程,在直觀的內容展示中將抽象、復雜、微觀的過程動態化,形象化,在重難點分解中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四、加強實驗教學,增強學生知識理解
實驗教學是生物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的窗口,在生物教學中加強實驗教學不僅可以鞏固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強化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學生更加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二中涉及到的實驗教多,在《遺傳因子的發現》一章中利用兩節內容探究“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通過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啟發式和探究式相結合的的形式,我讓學生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了解和掌握孟德爾實驗的科學研究過程,深刻體會孟德爾實驗的科學研究方法,在層層問題討論中理解了實驗的過程及結果,深化知識理解的過程中突出了科學方法的教育領悟,以實驗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分析、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綜上所述,生物學習的有效性提升是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必然趨勢,也是發揮生物學科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充分認識到生物對學生未來發展的有益促進作用,轉變思想積極備課,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增強課堂趣味性,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識,提升其生物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陳嵐.新課程改革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效率探討[J].學周刊,2018(34):76-77.
[2]牟中園.淺論如何提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8(3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