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律
內容摘要: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以及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零售業的廣泛運用,實體零售業紛紛向“新零售”轉型。本文在闡述新零售概念與內涵的基礎上,具體論述了“新零售”是實體零售業創新轉型主要方向的原因,并提出了具體對策,即構建線上線下全渠道生態格局、開展會員制,促進線上線下互通,利用先進技術,保障新零售的順利實施,從而契合新零售發展趨勢,探索供應鏈新運營模式。
關鍵詞:新零售 線上線下融合 全渠道
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入,實體零售企業紛紛加快轉型步伐,零售額增長緩中趨穩,零售業創新發展成效顯現:支付寶、微信等多種移動支付方式,提高了服務顧客速度;運用社交媒體與顧客溝通,增加了顧客體驗;整合渠道資源,提供O2O服務;大數據、云計算探尋顧客消費規律,實施精準營銷;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給顧客帶來了全新的消費體驗。但與此同時,實體零售業發展仍然面臨一系列挑戰,而“新零售”日益成為實體零售業創新轉型變革主要方向。
新零售概念與內涵
“新零售”一詞,由阿里巴巴主席馬云提出。馬云宣稱純電商時代很快結束,未來只有線上線下、供應鏈、物流緊密結合,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所謂新零售,是指在傳統零售方式基礎上,廣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互聯網的先進思想和技術手段,實施線上線下全渠道與物流的緊密融合,創新購物過程,增強消費體驗,重構消費場景的一種零售新模式。新零售不是O2O的新表述,而是在原有O2O的基礎上,緊密融合物流,同時借助互聯網技術手段,使電商平臺和實體門店形成整體。
“新零售”成為實體零售業創新轉型變革方向
(一)國家政策指引變革方向
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國辦發【2016】78號)正式發布,《意見》強調實體零售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礎,是引導生產、擴大消費的重要載體,是繁榮市場、保障就業的重要渠道;明確了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作出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具體部署:調整商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促進跨界融合、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政策支持等;促進線上線下融合方面,《意見》中明確指出:“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標準規范、競爭規則,引導實體零售企業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將線下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與線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融合,拓展智能化、網絡化的全渠道布局”。
該《意見》給實體零售業轉型指明了方向,即線上企業要深入到線下,線下企業要走到線上。雙方可以采取如“京東與沃爾瑪”的戰略合作形式,可以采取如“阿里巴巴與百聯集團”的交叉持股形式,或采取如“京東與一號店”的并購重組合作形式,實現線上線下企業優勢互補,整合市場資源,從而更好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經營決策水平,培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型市場主體。
(二)電商發展瓶頸顯現給實體零售帶來發展空間
隨著電子商務競爭的日益激烈,流量紅利的衰竭,電商發展的瓶頸顯現。如圖1、圖2所示,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我國網上零售額達51556億元,同比增長26.2%,相比2015年下降了7.1個百分點。據艾瑞咨詢預測,網上零售額增速放緩仍將以每年8-10個百分點下降,電商發展出現瓶頸,改革迫在眉睫。另外,如圖3所示,2016年網絡零售額占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為12.6%,該比例雖然一直保持增長態勢,但占比比較低,說明實體零售的貢獻不容小覷。阿里研究院曾預測,到2020年純網絡零售占社會零售總額的比例大約為20%左右,這表明社會消費品零售交易主要是在線下產生,實體零售業具備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實體零售彌補電商購物體驗劣勢
線上的優勢是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線下的優勢是物流、服務和體驗,而體驗是線上電商成立之日起就難以補足的短板。據AC尼爾森調查顯示,67%的消費者更享受實體店鋪為其購物帶來的愉悅和滿足。相比線上購買,線下企業能為顧客提供真實的消費場景,線下購買商品可以刺激消費者感官。同時隨著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費者購買商品不僅在意價格,更加注重商品品質與購物體驗。目前零售企業不斷推陳出新,以適應顧客價格型消費向價值類消費、體驗式消費及個性化消費的轉變,借助先進技術為顧客提供全新優質的購物體驗,使傳統的商品導向轉變為顧客體驗需求為導向。
(四)顧客購買行為變化促進線上線下融合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消費者的線上線下購買行為都出現了極大的變化。早期消費者網絡購買主要是線上搜索尋找商品信息、比較選擇、購買及反饋。如今消費者網絡購買會與線進行下比較,會在門店試穿、試用、試戴后,再決定是否消費。而線下購買時,消費者也更傾向于通過網絡了解商品相關信息。調查顯示70%左右的消費者會習慣于使用手機進行價格比較、查看附近商家的優惠信息、移動支付、查詢電子優惠券,并通過網上提交訂單、物流送貨上門來滿足其購物便利性,以獲取最高的性價比。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購買呈現出多觸點、多來源、多渠道的趨勢。消費者更關注企業多渠道能否互通,重視多渠道能否提供無縫服務,能否享受無差異化的購買體驗,追求購買過程的簡單化、透明化及快速化。移動化碎片化時代的到來,零售企業大力發展移動購物同時,也需積極探索打通線上線下購物及供應鏈通路的方法,以更好適應消費者購買行為的變化。
為更好適應時代變化,線上線下需要從競爭轉向融合,從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而新零售的內涵即是鼓勵線上企業走到線下,線下企業走到線上,線上線下與物流緊密結合,所以新零售是實體零售業創新轉型變革主要方向。
實體零售業轉型“新零售”的對策
(一)以消費者為中心構建線上線下全渠道生態格局
全渠道,即omni-channel,是誕生于美國的一種新興零售策略,其定義為:全渠道是企業對渠道進行整合,借助大數據技術,滿足消費者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方式的購物、娛樂和社交的綜合體驗需求,即在多渠道基礎上增加新的渠道方式,實現消費者隨時隨地完成個性化的購物、社交、娛樂等方面需求,通過渠道間的有機整合,使消費者能夠在渠道間感受到互聯互通,提供購物便利,提升購物體驗。是一種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模式。
第一,零售企業自身線上線下融合。傳統實體零售企業擁有龐大的渠道網絡、完備的經銷體系以及顧客服務等優勢。同時隨著電子商務的出現,實體零售企業的網絡銷售渠道也逐漸完善。為更好推進“新零售”轉型,企業要積極推動線上向線下引流,線下向線上推送。發揮自身線下物流、服務及體驗等優勢,將線下門店運營、顧客服務等經驗應用到網絡平臺。同時利用實體店網點分布均勻的優勢,實施網絡下單,門店取貨或門店送貨方式,解決線上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難題。這能促使顧客在線下門店感受企業文化與購物氛圍,同時享受服務,體驗商品,消除疑慮,從而提高客單價;企業也需充分發揮線上信息流的優勢,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借助于大數據等技術找尋顧客購買規律、購買偏好,預測消費趨勢,從而指導企業作出正確的商品采購、銷售決策。線上線下要做到同品同質同價,否則會阻礙零售企業自身線上線下的融合。
第二,零售企業互相聯手合作,促進線上線下融合。除了企業自身線上線下融合、互相引流外,線上與線下企業也可以聯手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整合市場資源,從而更好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經營決策水平,培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全渠道生態格局。目前主要表現為國內電商巨頭和實體零售業巨頭的聯手。如2016年“京東與沃爾瑪”雙方在電商、跨境電商等領域達成戰略合作,兩者共同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優質的商品,更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務,提升了消費者網絡購物體驗;2017年2月“阿里巴巴與百聯集團”以交叉持股形式合作,將在全業態融合創新、新零售技術研發、高效供應鏈整合、會員體系互通、支付金融互聯及物流體系協同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2016年6月“京東與一號店”以并購重組形式合作。另外電商巨頭京東、阿里也紛紛開展線下布局,天貓通過品牌授權的方式,搭建線下門店“天貓小店”,專心服務社區,京東在京東幫服務站、京選空間、京東母嬰體驗店、京東家電專賣店等已有線下布局的基礎上又宣布5年內將在全國開設一百萬家京東便利店。
因此零售企業要構建線上線下全渠道生態格局,應充分發揮線上電商、線下企業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整合優化,實現合作共贏,實現全渠道、全品類、全時段及全體驗的新零售模式。
(二)開展會員制促進線上線下互通
調研發現,新一代消費者購買產品時,平均每一次購買行為會產生3到4次的購買觸點,這些觸點包括線下門店和線上網站APP搜索等。消費者不僅購買渠道全面,同時還注重企業渠道間的互通性。以往不同渠道的信息是零散的,企業無法全面了解顧客購買信息,而會員制的實施可以促進線上線下互通。
企業實施會員制,所有渠道使用同一賬號,從而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全面掌握顧客線上線下數據,了解會員特征,通過分析會員的瀏覽記錄,購買習慣,購買偏好,進而為顧客提供合理商品推薦,實施精準營銷,并針對不同的會員實施差異化營銷策略,組建俱樂部,開展活動,與會員開展多層次互動溝通,提供更多貼心服務,通過實施客戶關系管理,提高顧客的滿意度與忠誠度。同時俱樂部也給會員提供溝通平臺,從而滿足消費者的社交需求。開展會員制,促進多渠道的互通性,依賴于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的應用。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改變是企業實施全渠道的必然方向,而技術的進步則是企業實施全渠道的保障。
(三)利用先進技術保障新零售的順利實施
新零售是在傳統零售的基礎上,線上線下、供應鏈與物流的緊密結合,這離不開先進技術。零售業能否順利實現轉型,新興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和應用推廣起著關鍵作用。企業需要借助先進技術,提升消費體驗。如門店要全面采用新型技術,使用移動支付,無人便利,無人貨架,無人機物流配送,AR/VR體驗、信息傳感設備等,實現顧客自助結賬,實時跟蹤消費者店內行走路線促進門店布局優化,不斷提高服務效率,提升消費體驗;借助大數據技術實施精準營銷。隨著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日益成熟,企業可以全面分析顧客消費數據,掌握顧客消費特征與消費規律,實施數據挖掘,為顧客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精準化的商品或服務;借助大數據技術驅動企業生產。運用大數據、新型社交媒體等,企業能及時掌握消費者的搜索、瀏覽、成交、評價等信息,運用于新品研發和產品改進等環節,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從而提高成交率與利潤,降低庫存與成本;借助先進技術,建立社交化場景模式。門店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社交媒體等技術,開展與顧客的互動溝通交流,提升企業的社交屬性,建立顧客俱樂部,開展會員活動,進行會員維護,提高會員黏性;通過建立消費者聚類的社交關系,為消費者提供分享、溝通與交流平臺,從而提高顧客忠誠度。
(四)迎合新零售探索供應鏈新運營模式
人、貨、場是零售的基本要素。“人貨場”三者的關系,隨著市場變動而變動。在物質短缺時代,“貨”是第一位,需大于供,任何產品都能很容易賣出;在傳統零售時代,物質極大豐富后,“場”占據了核心位置,唯有爭取到商場的黃金位置,品牌才能在商品的汪洋大海中脫穎而出;而新零售時代,以“人”為本,終于得到了落實。如今零售企業在人、場都做出了很多改革,如圍繞“人”有大數據技術、客戶關系管理,圍繞“場”,有線下門店的改造、線上購物體驗設計。而圍繞“貨”,即供應鏈管理的改革步伐稍有緩慢,這是零售企業向新零售轉型面臨的重大挑戰。
傳統供應鏈模式借助產品流連接上下游企業及終端消費者,存在溝通不暢,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新零售時代下,企業要模糊供應鏈上下游界限,支持以消費者為中心、全面服務消費者的戰略,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與消費者進行直接溝通,驅使企業供應鏈直接服務消費者。同時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數據處理技術進行預測,緊密融合供應鏈和商務,借助門店銷售數據,做出合理鋪貨補貨計劃,從而降低缺貨率與庫存成本,提高物流速。零售企業變革物流體系,需建立能夠快速響應的敏捷物流,建立具備“多批次少批量”和“直供消費者”特征的新物流體系,從而驅使物流與業務部門深入融合協同,達到明確雙方需求,更好服務于消費者的目的。同時需要加強與第三方物流的合作,借助社會化資源,落實合適的物流外包戰略,優化成本,提升物流管理水平與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R].2016.11
2.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中國零售行業發展報告[R].2017.6
3.鄭貴華,李呵莉.實體零售業轉型“新零售”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經濟論壇,2017(5)
4.杜睿云,蔣侃.新零售:內涵、發展動因與關鍵問題[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7(2)
5.洪濤.“新零售”與電商未來趨勢[J].商業經濟研究,2017(8)
6.趙樹梅,徐曉紅.“新零售”的含義、模式與發展路徑[J].中國流通經濟,2017(5)
7.德勤.傳統品牌企業的新零售轉型升級之路[R].2017.8
8.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IBM.顛覆與重塑:零售全渠道轉型之路[R].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