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丹
摘 要:本文論述了一些高中化學中常用的教學模式,并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過程,發現其實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無招勝有招”。其實沒有死板的模式規定,而應因時、因地、因“生”不同而又特定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新課程;“注入式”教學;興趣;自學輔導
從事化學教學已經好幾年了,很幸運剛接觸教學時就正好碰上新課改。于是經常學習有經驗老師的一些教學模式。所謂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綜合體[1]。一種教學模式,總有一定的理論主張、理論傾向和理論依據[2]。新課改后,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如何積極主動的學習,老師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如何體現新課標的一些新理念一直都成為我們這些老師在備課組活動時積極探討的問題。
一、對于大部分的老師教授方法都屬于“注入式”的模式,所謂“注入式”教學,即教師是教學流動的中央,是信息的來源,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協調者[3]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介入、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但并不意味著課堂教學中“注入式”教學模式就再不符合時代潮流,再不適應時代要求了。新課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講授注入”,而是對講授注入的要求進步了,教師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學目標、重難點知識、教學天生過程等相關學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選擇樞紐性題目、重點題目,切中要害、一針見血地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講授注入。
例如,高中化學教材選修4《電化學基礎》章節,只是簡單地呈現了最基礎的銅-鋅原電池的一些相關知識點,對于充電電池、電解池也是介紹的很簡單。這對于學生系統學習電化學知識、遷移電化學知識很不利,且這些知識形成一個知識系統和網絡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難做到的。因此,教師在進行這些章節的教學中,對于電化學應具體分為三類:原電池、充電電池、電解池。其中又要著重教授學生如何分析原電池、電解池的工作原理,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方法,電化學的應用以及相關計算。這些是學生在簡單的書本上學習不到的。
又如,高中化學教材選修5《醛》這一小節,只是簡單地呈現了醛所具有的最基礎的知識點。比如可以發生氧化反應,可以發生銀鏡反應,催化氧化以及加成反應。但是卻沒有介紹這個過程中有機物的斷鍵原理。我們知道,有機反應是一類一類的反應,如果沒有分析清楚斷鍵原理,很難把這一類的反應掌握。而這個知識點書本沒有介紹,所以需要老師來教學。當然是從簡單的出發,然后讓學生類推。
因此,教師的注入式教學很有必要。
但是,光有“注入式”肯定不夠。我們還要借助一些其他的教學模式。
二、“探究—合作”教學模式
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的研究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培養和進步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題目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期達到改變課程實施中過于夸大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練習的教學現狀[4]。
我認為,該模式適合的學生需要有一定化學基礎、有了一定的知識貯備的教學章節中,同時還要結合自身學校的實際前提和教學環境實事求是。
例如,高中化學教材選修6《物質的檢驗》中,讓學生根據離子共存的知識,猜測出可能有的離子組合,并通過討論設計出檢驗方案,然后給學生提供適當的儀器和藥品,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推測是否準確。
再如,高中化學教材選修5《有機合成》一節的教學中,可以讓小組學生首先從需要制備的物質入手,通過理論找出可行的方案,并設計出線路圖;然后全班結合討論分析哪種方案的可行性最高,適用性最強,繼而得出最佳方案。
通過一些實際教學發現,學生能夠在“探究—合作”中,積極地學習化學學科知識,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進步了學習化學的愛好和學習化學學科知識的能力。
三、其他模式
還有些教學模式可以借鑒。比如“興趣激勵”教學模式,“自學輔導”教學模式等。
例如高中化學必修1中《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的特點,會舉例出很多金屬材料,于是,其中的成分學生便會上網去查,這也是課外知識點的補充。又如,在講到《硫及其化合物》時,一講起酸雨,分析酸雨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防治酸雨,學生們都很興奮,爭相發言,于是又可以進行綠色化學知識點的普及以及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思想探討。
而自學輔導教學,即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自主思索、自主解決題目,教師只提供一些必要的匡助和輔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具有較大的彈性[5]。
我認為該模式適合那些教學要求不高,知識點甚少的教學章節中。
例如,高中化學必修2第四章《化學與可持續發展》的整章教學以及高中化學選修5第五章《進入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時代》的整章教學,這些章節的教學要求不高,知識點也比較少,均可采取提出若干題目,讓學生在教材中自主地找尋出謎底。
綜上所述,所謂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時空中進行,并能夠有效地進步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流動中,教學課堂往往是多種教學模式的雜糅和交叉應用。也可以說,教學并無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在實際教學中,師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關系、相互作用應因時、因地制宜地服務于教學,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種教學模式,而應追求有效的教學,務實教學,讓教學真正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夏竟文.《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講義[J].??谑薪逃芯颗嘤栐?,2006,第3頁.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J].教學科學出版社,2005,第91頁.
[3]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第102-105頁.
[4]周小山、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第26-27頁.
[5]夏竟文.《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講義[J].??谑薪逃芯颗嘤栐?,2006,第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