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書娥
摘 要:長期以來,英語教育教學理論人們更多的關注英語的教學方法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探究英語教學的外在因素,如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或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英語教師的學歷水平等,人們忽視了對英語學習的過程和教學環節中學生和老師的心理因素對英語語言學習的認知和重要作用。
關鍵詞:心理學 英語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b)-0160-02
在英語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充分認識了解語言的發展規律以及理論,學生要明確學習的目的和動機,即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知道“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要這樣教”、“什么時候要這樣教”,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明白“學什么”、“怎樣學”、“為什么要這樣學”、“什么時候學”的問題。這就涉及到學生和教師對心理學的認知、情感、年齡等重要因素的運用和掌控。
學英語是一門語言的學習,語言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加強,是認知結構發生了改變,也是自我認知的變化。同時,語言學習的方式可以是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即根據學習的材料機械式學習,與學生原有的知識關系而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1 英語教師要認知心理影響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因素,因材施教
在現代教育教學中,人們越來越重視“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逐漸發現個體差異對教學的影響,在教學中更加重視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1 英語教師要認知學生的生理年齡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年齡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多的教育者認為對語言的學習要從幼兒時期開始創設一個母語式的學習氛圍,認為語言的學習黃金期是2歲左右,語言學習能自然輕松的習得,但作為高職院校學生,大多數學生已成年,而且大多數學生成長在以中文為母語的環境中,英語語言的學習顯然已錯過語言學習的最佳時間,但作為高職英語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高職學生雖然錯過了學習第二語言的黃金期,但是許多心理學家認為關鍵期即大腦成熟期對學習語言也有很大幫助:學習英語語言的年齡在實際學習中很大程度上并不影響學習的結果,都有可能取得一門語言的成功;雖然英語學習的年齡較為明顯的影響學習的速度和效率,但是,在單位時間里,成年人在英語語法和詞匯方面的學習效果比兒童或少年更勝一籌,更為優秀;在學習英語的時間長短和對英語這門語言的整體把握更為成功。
1.2 英語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生認知對學習效果有著重要作用并有著不同的表現,如有的學生能集中注意力并竭盡全能掌握或學習新的或有難度的知識;有的學生對英語語法或對英語寫作的偏愛,并對這偏愛具有一定的持久性;英語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業成功的機會,要正確引導學生在信息接收、儲存、轉化、提取和使用。要培養學生學習的持久性和穩定性。因為有的學生在認知中屬反思型的心理特征,處理問題全面深刻,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總結,但有的學生表現沖動,喜歡冒險犯錯,處理問題較快,所以,英語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風格設計課堂教學。
2 英語教師要認知心理影響教師英語教學的過程,創設有效課堂
教學不是單純的認知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學生自我認知的、相互啟迪、相互激勵的過程;教師的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經驗,而且還包含教師對學生的人格、理想、道德等的訓練。教師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成效,教師需對自身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1)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明確。教師角色是教師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匹配的社會角色。教師是專業技術人員,扮演“特殊行為的角色”。隨著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改變,人們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課堂,英語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轉化。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課堂主要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中“滿堂灌、填鴨式”的強制高壓教學,學生沒有太多的獨立思考空間,師生之間沒有互動,只有被動式接受,學生的個性、潛能沒有有效開發,阻礙了學生的主動能動性發展。在現代教學模式中,課堂主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組織教學活動,師生之間平等互動。首先,英語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愛好;教師要引導學生確定適合的學習目標,并幫助學生選擇最有效方法并達到目的最佳途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和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其次,英語教師是教學設計者和實施者。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教學計劃,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生自身因素,制定教學任務,選定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任務。
(2)培養英語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結果的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等的了解,培養學生認知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深信自己有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激發、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從而達到教師對自己有更高的能力和結果期待,教學效能感也有提升,所以,英語教師要了解教學效能感對教學結果的影響。首先,教學效能感影響教師的認知能力和行為水平。它是教師對自身教學水平的評判,從而影響教師在教學中的努力程度和思維活動,對工作態度也產生影響:是積極接受挑戰還是消極應對,得過且過,滿足現狀。其次,影響英語教師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面對教學中的困難時,教學效能感能對教師將對教師的情緒和心里產生極大影響。高水平的教學效能感能激發教師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不會選擇逃避問題,而是積極尋找解決的途徑的辦法,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英語教師低水平的教學效能感可能導致教師感到強大的心理包袱:焦慮、恐懼和無助,從而導致教師的負罪感和愧疚感,害怕教學,無法面對學生,從而導致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未達到教學目的。同時,它還影響師生之間的關系,影響師生間的人際交往:和諧、激勵、親密或厭倦、冷漠、疏離。再次,教學效能感還對學生產生影響。研究表明,教師的效能感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存在顯著的關系。
教師的工作態度,教學方法,面對問題處理的態度都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積極向上的工作熱情、不同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策略對學生學習目標任務、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結果都產生良好的表率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個人的學業成績。同時,教學效能感還影響學生的個性培養和人生觀的樹立。教師在教學中若傾向于具有人文價值和民主氛圍的教學環境中,師生容易形成民主的關系,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樹立起到積極的作用,學生面對壓力和困難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能通過自身的調節或向教師、同學等尋求幫助等辦法而達到解決困難的目的,不會產生挫折感、壓力感或選擇消極方式逃避困難和問題。因此,英語教師要明白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效能感影響著學生面對困難時的應急狀態和情緒反應,并最終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3 結語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要學會掌握心理學在英語教學中對教師和學生的影響因素,并恰當合適的運用于教學實踐中,不斷歸納總結,積極引導學生和激勵自己。
參考文獻
[1] 錢燕霞.教學心理學的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賀文華.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探討[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