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宇
【摘要】歷史學科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教學的著力點應是重視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體現,并重視個性的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我們教學的一個目標。本文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考,注重學法指導,完善評價機制等方面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探尋有效歷史課堂作出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高中生 歷史 自主學習 有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038-01
古人云“授人之魚,不如教人以漁。” 但長期以來高中歷史教學并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的現象嚴重制約著高中歷史教學改革,既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要真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并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就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
所謂自主學習能力就是通過學生自己學習,獨立獲取知識、掌握知識和形成技能的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一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主性,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教師的科學引導。筆者通過探索歷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找到了一條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
一、 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意識。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學習動力,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越高,學習的效果也越好。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特點,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形式,不斷調動學生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在立足現有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加強理論知識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系,在授課環節中增強知識的實用性講解的同時,加強課堂互動、情景演練等等提升教學形式的趣味性和靈活性,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樂在其中,從而激發自身資助學習的欲望和熱情,真正的學以致用。我們還要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整理相關資料拓展學生思路,讓學生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們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和老師、同學展開討論;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讓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如何去學。學生可以在自主學習中在不懂的地方標注記號或通過學習小組交流獲得收獲。當我們老師在課堂講解這方面的內容時,就會加深對這些知識點的印象,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啟發學生思考,創設自主學習環境。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的心靈具有自覺的能動性,教師和學生分別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世界的理解,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意義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而不是客觀知識的傳遞,這就要求教學過程中要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學習環境的創設中,還包括有創設協作和交流的機會,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與交流,讓學生在協作與交流的活動過程中,表現自己、理解他人、體驗個人與集體(或他人)合作的樂趣,培養以個體的自主為基礎,同集體的伙伴互相幫助,共同克服和解決困難,達到和諧發展的目的。這樣,就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
歷史學科的過去性使學生感覺比較乏味,而傳統觀點的誤區認為歷史課就是死記硬背,又使學生對其難度認識不夠,所以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學生實際巧妙設疑,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例如,對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這一疑難問題,就可以層層設問,步步深入,化難為易:(1)西安事變發生后,出現了哪幾個不同主張的政治派別?(2)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張及其實質是什么?(3)殺蔣可能會導致什么局面出現?不殺蔣呢?(4)可見,中共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是基于什么原因?這樣,通過巧妙設計一些過渡性和遞進式問題,架設思維的鋪墊,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最終圓滿解決疑難問題。這種分層次、構建思維“階梯”的提問對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疑難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三、注重學法指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后才能主動獲取知識,尋求發展。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就要合理運用教學策略,教會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鼓勵他們多想、多問、多說,讓他們在歷史的世界里自主探索,體會學習的快樂。
我們歷史教師應該充分為學生營造出適合歷史自主學習的平臺和環境,在課前、課上和課后注意方向性的引導,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讓學生對于歷史有新的認識,擁有制定科學合理、符合實際情況的學習計劃,根據每個學生自身不同情況,鼓勵學生自己安排自己的自主學習計劃的想法和欲望,通過溝通和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另外,我們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可就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來進行某一種學習方法的指導,既可以突出重點和難點,又可以教會學生某種學習的方法。長此以往,學生一定會在課堂教學中逐漸學會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歷史學科的能力將會大幅度地提高。古人云:“授人以魚,莫如授之以漁。”就是這個道理。
四、完善評價機制,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新課改要求下,對學生的評價已從甄別式評價轉向發展性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注重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通過關注學生發展進程,強調學生個體過去與現在的比較,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和發現自己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從而及時的發現問題,適時的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及時合理的評價,少不了學習者自身的參與。我們應讓學生參與并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這樣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并做出相應的調適
前蘇聯教育家蘇藿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課改下,教師不僅要滿足學生心靈的求知欲,還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愉悅。只有讓學生體驗成功,才能使其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去體驗、探索歷史,讓學生成為歷史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合作探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讓其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當今的教育是終身教育,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必須以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為立足點,充分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為前提。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做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付秀云.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0,(11):48.
[2]陸成建. 淺議高中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師),2009(12).
[3]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甄雙秋.如何激發高中生的歷史學習興趣[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