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 朱建平
【摘要】立德樹人,所立之“德”是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德行與操守,所樹之“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教師如何做到立德樹人?習總書記給出了明確答案,即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教師傳播知識,是行為世范,立德樹人,引導大學生匯聚人生夢想人生出彩,用青春的責任擔當傳承和接力中國夢,讓“立德樹人”助力青年追夢之舟揚帆遠航。
【關鍵詞】立德樹人 立教圓夢 教師 青年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206-01
“立善以治物,則德名有焉。”鑒于人的品格和思想道德素質對人的成長成才具有突出作用,因此德育就成為教育中居于最重要位置的內容,成為教育的品質、靈魂和精神之所在。要成才,先成人!十八大報告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關系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關系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和長遠。正如十八大報告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繼續奮斗。”
十九大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這些重要論斷,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立德樹人,就是要求我們不忘教育強國之初心、牢記民族復興之使命,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域綜合改革,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堅持立德樹人,就要善于抓住思想政治教育這個關鍵。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關鍵,強化基礎、突出重點、建立規范、落實責任”。可見,新時代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務,也是教師的光榮職責。教會學生學習是重點,教會學生做人是關鍵,教會學生如何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是核心。孟子曾經說:教者必以正。教師素養的厚度,決定了學生發展的高度。教師就應該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以整潔的儀表影響學生、以和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以豐富的學識引導學生,以博大的胸懷愛護學生,只有秉持和踐行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才能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立德樹人”首先要立師德,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靈魂。教師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良好的職業操守、高尚的人格魅力、健康的價值取向,去引導和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榮辱觀。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的根本對象是人,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根本任務是教育人,教師要自覺樹德立業,給學生做好表率,把學生培養成才。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地擔起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這實質上是突出強調了師德師風在立德樹人問題上的作用和影響。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就是傳播做人之道,幫助學生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這就是說,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要修身立德成為學生做人的鏡子,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榜樣,把真善美的種子不斷播撒到學生心田上。
教師從事著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常被美譽成“蠟燭”、“人梯”、“燈塔”、“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是必要條件,而擁有良好的師德是教學育人的前提。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應做到德才兼備,樹立良好的德行,為人師表,做人楷模。中國自古就有“樂善好施、仁愛奉獻”的美德,立德樹人的“德”是社會主義教育對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德”是做人的根本,在我們的教育中,首先應將“德”的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全面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社會才能和諧。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授文化知識的同時能夠將學生道德水準的提高放在重要位置,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德藝雙馨的合格人才,共同提升社會的道德水平。
“教師必須對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學生負責,既傳授做事之理,又傳授做人之理,做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學生潛力的無可限量決定了教師對學生的無限期待,教師應當甘愿成為學生前進道路上的鋪路石,攀登知識高峰的人梯,雖然“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可教師應當是那種哪怕自己只有半碗水也要全部倒給學生的人。教師像父母盼望著孩子超過自己一樣,努力讓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并且十分坦然自豪地認識和對待這種超越,在教師的自我評估中,他們真切地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人才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源泉。古往今來,人才首先成長于學校,所以“教育強則國家強”。 教師作為國家人才工程的一線實施者,必須自覺體現黨和國家意志,用黨的遠大理想、國家的宏偉目標激勵學生的成才動力、引導學生的成才目標、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引領學生的成長路徑、培養學生的價值情懷,家國情懷,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對學生的任何誤導,都是對國家和人民的失責。
中國有源遠流長的尊師重教傳統,有特色鮮明而內涵獨到的師生觀。在學生心中,老師是自己的知識父母;在教師心目中,學生是自己學緣至親,敬畏學生、服務學生、引導學生、托舉學生應成為教師思維的軸線,他們以可敬的“蠟燭精神”——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我們將健康信托給了醫生,我們把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給了教師,我們把子女的靈魂和祖國的未來也信托給了教師。”如果說知識可以讓學生成才,那么高尚的師德賦予學生的也必將是健全的心智,高尚的靈魂。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為學生一生發展奠定思想基礎和精神底色,是高校教師的使命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