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
摘 要 新課程下,如何應對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成為了高中歷史教師工作的重點內容。本文針對新課改下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進行分析,從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以及提升學生復習知識的層次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希望能夠為相關的歷史教師提供有效的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 高考歷史;變化;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1-0174-01
歷史作為高中的主要學科,在文科生的高中學習生涯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高考歷史試題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面對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各個學校的高中歷史教師也在不斷尋求應對的策略。只有積極應對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才能有助于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制定出應對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新課改下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
(一)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高考歷史試題中,注重對學生自身歷史知識的掌握,在高考試卷中也有所體現。隨著新課改的實施,高考歷史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視,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來提升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養以及人文素養。作為新的考察方向,高考歷史的比重逐漸增加,由單純考察學生的知識點,逐漸向考察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轉變。新課改下高考歷史試題的不斷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中歷史教學的不斷創新,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
(二)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運用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更加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情境創設等方式來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成績。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僅表述教科書中的內容,還要通過多種多樣的創新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歷史試題更加注重多元化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高考歷史試題也更加注重多元化的發展。新型歷史試題的不斷增加也體現了高中歷史試題的多元化。在以往的高考歷史試題中,考點集中在唯物史觀、革命史觀,新課改下,高考歷史考點又增加了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史觀等考點。高考歷史考點的多元化進一步推動了高中歷史學科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在課堂教學多元化的基礎上,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提升。
二、應對高考歷史試題變化的實踐策略
(一)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高中歷史教學不再僅僅拘泥于提高學生的卷面成績,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高考歷史試題也越來越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與提升。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要進行歷史教學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提升學生對歷史的思考能力。經過多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對比,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多數學生在高考歷史試題中失去分數的部分都是對理性要求較高的題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并沒有提升學生對歷史的思考能力。為了進一步適應新課改下高考歷史的變化,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順應高考歷史試題變化的趨勢,在日常生活中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核,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水平。
(一)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
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一直在不斷的變化與改革中,雖然高考歷史試題愈加重視對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但是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基礎在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新課改下為了更好地應對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教師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教學。只有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熟練掌握,才能夠提升學生自身對歷史知識的運用。自從我國實行高考制度以來,我國的高考逐漸形成了具備自身特點的高考規律。雖然一些方面在不斷的改變之中,但是高考歷史試題對于基礎知識的考察一直沒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高考歷史對于基礎知識的重視程度。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應對新課改下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
(二)提升學生復習知識的層次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成熟,高中歷史教學效率也在不斷地提升。教師在教學地過程中通過教學模式地創新,提升了課堂的教學質量。探究性學習模式的提出提升了學習學習與復習知識的層次性。提升學生進行歷史學習的層次性,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從簡單到復雜,從基礎設問到深入問題,不斷引發學生對歷史教材的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加強學生對歷史教材的理解。
三、結語
總而言之,新課改下對于高中歷史試題的變化,需要引起學校教師以及學生的重視。對于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通過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以及提升學生復習知識的層次等方式不斷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面對高考歷史試題地變化,提升自身的歷史成績。
參考文獻:
[1]陳萍.試析高考歷史試題中的材料分析題及相應的教學策略[D].重慶師范大學,2018.
[2]謝穎.新課程下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和應對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3.
[3]方旭,付三龍.新課程高考歷史試題的特點與啟示[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2(07):49-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