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拓展踐行“楓橋經驗”的渠道,改進和完善檢察機關參與層社會治理、服務社會發展的方法,促進檢察工作主動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
關鍵詞 “楓橋經驗” 城鄉 社會治理
作者簡介:曹驥,北京市密云區人民檢察院檢察管理監督部檢察官。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308
“楓橋經驗”是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干部群眾在探索社會綜合治理過程中取得的先進經驗,是政法綜治工作領域的一面旗幟。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檢察機關應將“楓橋經驗”和檢察職能有機結合起來,按照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豐富和拓展檢察機關踐行“楓橋經驗”的渠道,主動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讓人民群眾通過檢察工作有更多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社會治理概念的提出和發展
社會治理是一個新的概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把以往的“社會管理”正式提升為“社會治理”,標志著我國社會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深刻變革。2014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是明確提出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為基層治理工作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進一步明確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保障。檢察機關作為司法機關是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
二、檢察機關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中應遵循的原則
1.堅持政治屬性。檢察機關是黨領導下的法律監督機關和司法機關,應牢牢把握檢察機關的政治屬性。一是堅持黨對檢察工作的絕對領導,要將黨的方針、政策貫徹到各項具體的檢察工作中。二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政法思想來規范、指導和引領各項檢察工作實踐。三是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牢固堅定“四個自信”、落實“四個意識”等。
2.堅持人民屬性。檢察機關的根本屬性是人民性,檢察權行使和運行都必須堅持執法為民、服務人民的宗旨,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檢察機關必須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立足檢察工作實踐,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的檢察產品,讓人民群眾在檢察環節有更多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3.堅持司法屬性。檢察機關作為司法機關和法律監督機關,承擔著推進民主法治進程的重任,各項工作開展都必須遵循法治原則,在法定職權的范圍內,遵守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受其約束。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中,也不可能超越檢察機關的職能和法定程序開展工作。
4.堅持創新原則。通過“楓橋經驗”55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堅持創新、與時俱進是該機制常保生命力的重要因素。社會治理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進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檢察機關要不斷更新理念,結合不斷變化的實際,完善或者建立新的工作機制,讓檢察工作與參與“社會治理”有效銜接。
5. 堅持規范性。檢察機關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必須建立相應工作機制,規范此項工作發展。一是明確工作路徑和工作內容,為各級檢察機關指明工作方向。二是細化工作流程、規范參與程序,便于各級檢察機關開展日常工作。三是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及時計入檢察干警考評體系,督促工作落實。
三、拓寬與基層群眾充分溝通的渠道
楓橋經驗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精髓都在于堅持了對人的理解、關心和對人際關系的改善。檢察機關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中,其關鍵就是要堅持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促使檢察工作更貼近群眾,將檢察保護延伸到群眾身邊。
1. 進一步夯實服務群眾窗口。一是進一步夯實信、訪、網、電渠道,暢通信訪入口,發揮新媒體、信息化優勢讓群眾訴求、建議和意見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匯集到檢察機關。二是開展“零公里”上門接訪制度,對于年齡較大、家住偏遠山區、也不熟悉網絡或者熱線電話使用的群眾,干警根據群眾實際需要深入其所在村鎮或者家中受理、答復,打通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2. 進一步深化檢察聯絡機制。2010年10月,最高人民檢察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檢察機關延伸法律監督觸角、促進檢力下沉工作的指導意見》,基層檢察機關建立了較為成熟、規范的檢察聯絡室和檢察聯絡員體系。新形勢下,檢察機關應借助該平臺優勢,進一步加強與鄉、鎮、街道、自然村群眾的直接聯系,多方位了解群眾對檢察工作的需求和區域內社會治理總體狀況,把檢察服務觸角延伸到每一個鎮村、街道、社區,堅持做到依法履行職能與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全對接。
3.進一步擴大請進來機制。隨著宣傳意識的不斷增強,檢察機關每年都會定期和不定期舉行檢察開放日活動,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等走進檢察院,宣傳檢察工作。特別是在一些特殊案件,如刑事申訴、重大、疑難、復雜等案件的辦理過程中,還會邀請中立第三方人員參與,增加檢察工作透明度,提升檢察公信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參與基層治理工作中,可以探索進一步擴大請進來的范圍,如建立普通社區居民觀察員制度,尤其邀請一定比例的少年觀察員,通過定期邀請他們參加檢察活
動、了解檢察工作,爭取最基層群眾對檢察工作的理解與支持,促進法治理念生根發芽。
4.深入落實黨員進社區活動。在北京地區正在積極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作為檢察機關中的黨員干警應積極響應該號召,回到所在地區報到,結合自身優勢和工作特點,認領社區服務崗位,直接參與社區建設。一方面,檢察干警可以作為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八小時外融入社區,更加深入、直接、全面的與群眾溝通交流,掌握社情民意;另一方面,可以憑借其職業專長服務社區,為社區群眾排憂解難,服務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形成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
四、夯實檢察機關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平臺
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是檢察機關圍繞中心工作、服務大局的重要渠道,也是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應有之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檢察機關應進一步找準工作的著力點和發力點,有效參與基層社會治理。
1.豐富參與矛盾化解機制。楓橋經驗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抓早、抓小、抓源頭,注重從源頭上管控、防治”。檢察機關要在檢察實踐中強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積極參與解決信訪矛盾糾紛。一是多元化解,部門聯動有力度。對于發現的風險或者矛盾糾紛,要第一時間啟動領導包案、專人辦案、部門協作等穩控化解工作機制,確保風險隱患消除化解到位。二是積極邀請中立第三方參與矛盾化解,通過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提升檢察公信力,積極傳播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三是充分說理,修復受損社會關系。檢察機關根據職能定位,接觸的信訪案件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民事、行政監督案件中對于實體裁判的監督、刑事訴訟中對于立案監督等等,都是處在訴訟程序終結后的救濟手段,如果檢察機關一旦不支持當事人的訴求,那么就已經窮盡了法律程序,因此通過必要的說理、引導工作,積極與其他救濟或者救助方式相銜接,以情理、道德等方式多角度修復受損的社會關系十分必要。
2. 提升以案說法工作水平。檢察官在辦案中,應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誰執法誰普法”的要求,將法治宣傳貫穿于辦案始終,通過對于案件的個例分析和匯總剖析,結合地區信訪特點和基層治理需要,開展宣傳工作,切實提升區域內群眾的懂法守法意識,引導樹立正確的行為模式;同時開展警示教育工作,促進區域和諧穩定,引導群眾樹立依法解決矛盾糾紛的理性觀念。
3.著力開展公益訴訟職能。平安的社會秩序與良好的自然社會環境,是群眾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提出:“檢察機關在履行職責中發現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行使職權的行為,應該督促其糾正。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為檢察機關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指明了具體路徑。立足于深厚的聯系群眾工作基礎,深入調查走訪、分析研究群眾信訪熱點、焦點情況、鼓勵群眾舉報等多種渠道,深入挖掘監督線索,及時有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切實提升群眾生活的安全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