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華
【摘要】本文首先從寫作的背景加以闡述,即現代的孩子大都受到都市化以及個人娛樂的興盛的影響,個性趨向孤獨自私,缺乏合作精神,同時加上課業負擔和教師的管束,童年游戲的天地——一個健康的必不可少的兒童發展歷程日趨減少。其次,是從集體游戲的作用來闡述,即有組織地引導學生進行游戲活動,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生理需要和歸屬感的需要,還學生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還可以在這種團隊游戲中,讓學生學會投入參與、互相合作以及積極思考去解決疑難問題,同時,老師亦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對游戲的反應以及行為表現,有助于加深對學生的了解,拉近師生距離,與學生分享游戲過程的感受并進行教育和輔導,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良好的發展。
【關鍵詞】集體游戲 個性發展 設計環節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213-01
1.集體游戲概念及意義
集體游戲是一群人(兩個以上)遵守一個或者若干個游戲規則而進行的快樂、健康的活動,這種活動通常通過情境設置、角色分配、參與達成某個目標,如愉悅身心、競賽、合作、溝通、訓練、教育和輔導等。它常常被應用于團體心理輔導、企業培訓當中。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也是一種培養學生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2.低年級小學生對游戲的需要
在整個小學階段,兒童有著強烈的活動需要,包括對游戲活動的需要和對運動活動的需要。這一點應受到教師和家長的高度重視,因為活動對他們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和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小學生對活動的興趣不像幼兒那樣主要對活動的過程感興趣,而是逐步轉為注重活動的結果。他們也逐步表現出更喜歡對抗性、競爭性的游戲和運動,如下棋、猜謎等。有研究發現,小學一、二年級的兒童把與動物玩、做游戲作為第一需要,而年長的兒童則較注重課外讀物和文體活動。
3.集體游戲與低年級小學生個性發展的關系
3.1低年級小學生存在的個性缺陷
現在的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當慣了“小皇帝”,什么事不需要自己動手張口就來,在體育課上表現出這些孩子吃不了苦,依賴性強,遇到有點難度動作的不敢試,缺乏自信。與同伴合作學習時主觀性較強,認為自己都是對的,缺乏合作意識。學生喜歡體育課,但不喜歡枯燥的教學等等。
1)學習壓力感:這個問題相當普遍。學生生怕考試成績不好,無顏見江東父老,心理壓力過大。
2)適應性差: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如同溫室的花朵,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不適應學校生活和老師的指導方法及團隊活動。
3)情緒不穩定:隨著考試的成績好壞,情緒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
4)人際關系敏感:與別人不合群,同學之間、鄰里之問、親戚之間情感不能溝通,性格內向、孤僻。
5)焦慮現象:遇到困難時或考試前,顯得精神晃惚,緊張不安。
6)抑郁、自卑現象:受到挫折后,表現出情緒低落,孤獨感、自卑感嚴重。沒有一點上進心。
7)心理不平衡性:常常忌妒別人學習成績比自己的好,別人各方面比自己強。忌妒是一種可怕的心理;是一種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
8)敵對現象:在受到批評時,容易產生抬杠,產生敵對觀象。
9)偏執現象:以自我為中心,在家庭中及班級里,處處都以我為中心。
3.2集體游戲與個性發展的關系
游戲對兒童個性發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游戲中兒童產生著極為愉快的情緒體驗,使他們的性格變得熱情而開朗;在游戲中兒童們積極地探索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扮演各種角色的過程中,把自己融于一定的集體;在游戲中兒童要肩負一定的責任,完成一定的任務,責任心、義務感,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在這里萌芽。
4.集體游戲促進低年級小學生個性良性發展的策略
我們說,學習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為了讓學生有興趣,能夠真正的理解所學的知識,我們就可以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為學生學習知識提供一個真實的環境,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學上,使學生積極的、高質量的參與學習。創設教學情境,從操作來看,方法多種多樣。小學生非常喜歡游戲,因為游戲是小學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游戲能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趣味無窮。
小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知識和經驗,他們的抽象思維不發達,但形象思維占優勢。實物具有直觀性,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幫助他們正確理解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利用實物進行的對話較真實、貼切、實用。這樣,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新奇感,從而引起他們的注意。利用實物進行教學,將收到很好的效果。
5.結語
我國小學低年級的集體游戲教學尚不成熟,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小學生的團隊意識、團隊歸屬感、責任意識等方面整體水平不高,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在選擇游戲內容時,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