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來源于生活,它折射出現(xiàn)實世界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引起人們的深思。電影《刮痧》講述了中國傳統(tǒng)醫(yī)療方式“刮痧”在美國被視為虐待兒童的罪證,從而引起了一系列爭端的中美文化差異的故事。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fā),淺析中美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在《刮痧》中的體現(xiàn),從而更好的理解跨文化交際,減少溝通障礙和不必要的文化沖突。
關鍵詞:《刮痧》;跨文化交際;中西方;文化沖突
作者簡介:何依倪(1995-),女,四川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2--02
一、《刮痧》的電影情節(jié)
2001年,電影《刮痧》一經(jīng)上映,便引起了轟動,人們開始對中西方民族思維方式和行為舉動的差異產(chǎn)生思考,時至今日,《刮痧》仍然作為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典范停留在人們的視線中。電影主要講了北京青年許大同和妻子簡寧在美國生活的故事,他們有著成功的事業(yè),一個可愛的兒子,幸福的家庭,并將父親從中國接到了美國生活。一天,許大同的兒子Denise身體不舒服,并且疼得厲害,而許大同和簡寧恰好不在家,爺爺不會英語,便在家給Denise進行了刮痧治療,這在我們中國是非常常見的,許大同小時候也接受過同樣的治療。但是,Denise由于不小心摔傷,被送進醫(yī)院,那些還沒有消失的刮痧痕跡卻被誤認為虐待兒童的罪證,許大同因為傳統(tǒng)中式觀念,替父親承擔了這一切,并因此被告上了法庭,Denise也被兒童福利局收養(yǎng),許大同一家為了重新獲得兒子的撫養(yǎng)權,開始了一系列的抗爭……在法庭上,許大同列出了中國人熟知的“七經(jīng)八脈”等傳統(tǒng)中醫(yī)文化來證實刮痧的合理性,美國人卻聽的稀里糊涂,同時,一個接一個的西方思維的證人證詞,讓許大同百口莫辯,連他最好的朋友也指責了他。就在圣誕節(jié)的前夕,慈父許大同決定冒險陪孩子過圣誕,便爬上了自己家高達九層的水管,險些掉了下來,同時,他的好朋友昆蘭正在感受中國正宗的刮痧體驗,收集了相關證據(jù)證明了許大同的清白,最后一家人又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二、《刮痧》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沖突
(一)家庭倫理觀
中國自古以來提倡儒家傳統(tǒng)禮儀,儒家提倡的禮儀,核心即為“三綱五常”,其中“父為子綱”正是父子之禮的體現(xiàn)。總的來說,父子之禮即子女對父母要孝,父母對子女要慈、嚴、教,這就要求晚輩在任何情況下都以一家之長為主。而許大同在被追查是誰替孩子做出這“慘無人道的行為”時,不假思索地將這件事攬到了自己的頭上,這是出于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觀念,當大同的朋友昆蘭知道了是大同的父親替Denise刮的痧時,感到十分的疑惑,而大同的妻子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Because he is Chinese.”就道出了這一切。同樣,昆蘭所處的西方環(huán)境,則強調(diào)父母與孩子的平等關系,孩子成年之后如果住在父母家,則需要給父母交納相應的房租,一般來說,孩子獨立之后,就會和父母分別形成獨立的小家庭,他們思想獨立且自主,自然而然無法理解“為什么一個成年人要去替另一個獨立的成年人頂罪”這一做法。中西方這兩種價值觀念的不同,導致了雙方誤解和分歧的產(chǎn)生。
(二)交友觀
中國有一句俗語叫“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而這一句話在西方,顯然不管用。在中國,“鐵哥們兒”、“閨蜜”是可以傾盡所有來幫助的朋友,借錢的數(shù)目也是可以極大的,而在西方,卻沒有這種關系,他們的朋友圈分得很清楚,如“棒球圈”、“工作圈”、“夜店圈”等等,朋友交情也只限于此,不會傾盡所有來幫你,因為西方人是很獨立的個體。這就導致了,許大同在法庭上,卻得不到好朋友昆蘭為自己的辯護,反而昆蘭由于誤解了“刮痧”這一行為以及其他的中西方?jīng)_突,站在了兒童福利局這一邊,開始控訴許大同對孩子的不尊重。在中國文化中,朋友之間講究的是一個“義”字,“那個哥們兒夠義氣”是對一個朋友的最高評價,朋友之間講究患難與共、互幫互助、言而有信以及推心置腹,“兩肋插刀”、“八拜之交”等詞語都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朋友所占的分量,而昆蘭在法庭上道出了許大同打孩子的事情,讓許大同有了背叛感,昆蘭卻覺得自己只是實話實說,沒有背叛他,不理解他為何這么生氣。因此,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了解到這種交友觀的差別,也盡量做到不對朋友提出在他們看來不合理的要求,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摩擦,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面子觀念
面子問題歷來是中國社會獨有的文化現(xiàn)象,中國人不管是在內(nèi)還是在外,都要求不能丟了面,面子要給足,夫妻出門,女方要對男方百依百順,讓男方感到有面子。中國人特別注重面子,特別是在雙方有了矛盾沖突的時候,人們經(jīng)常會通過說‘給個面子吧,這件事就這么過去把來解決問題,人們在說話上給對方留了面子也是給自己留面子。面子是一個中國人最看重的東西,有時候人們寧愿自己承受痛苦也不愿意丟了面子,給足別人面子也是傳統(tǒng)中國社會常見的社交手段,而這一點上,中西方又出現(xiàn)了分歧。昆蘭的孩子在宴會上和Denise打了起來,大同要求Denise給昆蘭的孩子道歉,Denise拒絕的時候,大同打了Denise一巴掌,在他看來,這是給足了昆蘭的面子,向昆蘭表明自己沒有袒護自己的孩子,而昆蘭卻無法理解,為什么你打你的孩子確實在給我留面子?另一方面,Denise拒絕向昆蘭的孩子道歉,這也是挑戰(zhàn)了大同作為一家之長的權威,在朋友昆蘭面前丟了面子,導致大同產(chǎn)生憤怒,打Denise的原因之一。大同把這種中國的傳統(tǒng)面子觀念強加到西方人身上,導致了雙方之間產(chǎn)生了誤解與矛盾,這是由于跨文化交際處理不當造成的。
(四)文化認知觀
電影《刮痧》中所出現(xiàn)的最大矛盾,文化認知觀的差異。西方人將本土認知觀強加到別國文化上,用本土文化認知來衡量他國文化,造成了對中國傳統(tǒng)治療術“刮痧”的誤解,從而導致了失敗的跨文化交際。作為高知識分子的西方醫(yī)生,如果稍做了解調(diào)查,學習與中國相關的跨文化交際,就會知道刮痧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能夠通過發(fā)熱的方式,疏通經(jīng)絡,促進身體循環(huán),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良好效果。因此,影片中的西方醫(yī)生是由于欠缺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本土文化故步自封,從而造成了一系列誤解。作為一名傳統(tǒng)的中國人,我們一定要摒棄這種本國文化優(yōu)先的落后觀念,尊重他國文化,即使無法理解,我們也要表示尊重,而不是用本土文化認知來衡量他國文化,從而產(chǎn)生交際誤解和障礙。
三、全球化下的文化反思
通過上述內(nèi)容,我們可以了解到,電影《刮痧》所要呈現(xiàn)的是不同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文化層面的沖突與融合,影片中沒有我們平時電影里所能看到的好壞分明的人物形象,每個角色都是好人,都有著一顆善良的心,但是對于文化、社會存在、生活方式等看法上,沖突卻又是如此的鮮明、強烈,矛盾卻又是如此的難以調(diào)和。文化差異融合之難在這部電影中反映得淋漓盡致,但這并不是說,處于不同文化圈的交流之間橫亙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差異不代表排斥,相反,文化只有在這種差異下求同存異地融合,才能夠更加文明進步。影片中,中西方文化之間雖然存在著引起矛盾的差異,沖突多于認同,但這是可以調(diào)解融合的,這場矛盾之所以能夠化解,就是因為許大同的朋友昆蘭愿意放下偏見,轉(zhuǎn)變文化的思維定勢,去嘗試了解中國文化。他通過親身試驗,體會到了刮痧的真正作用,了解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人民所特有的道德人倫,從而消除了與大同,乃至整個中國人個體的隔閡與偏見,中美文化最終也從矛盾對立變?yōu)榱巳诤线M步。
參考文獻:
[1]《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跨文化分析——以電影〈刮痧〉為例》 學術期刊《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 2016年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