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景收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初中時期對于學生來說是極其關鍵的時期,是他們性格與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也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間段。因此,初中教師在進行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時,要從促進他們自身素養入手,通過不斷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來鍛煉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
關鍵詞:初中教學;品德與社會;實踐活動;開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如果不去實踐,不真正地運用,那就相當于白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說是更好地鞏固書本上的知識,如古人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初中階段進行的品德與社會的學習更具有實踐性,多通過實踐活動來講解課本內容,況且僅通過課本教學未免太過于死板,缺少趣味性的課堂,學生也一定提不起興趣。所以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教師能夠更好地進行教學任務,根據教學任務適當地安排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對知識更好地理解,使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
一、開展“雙基”要求
實踐活動的開展要符合“雙基要求”,即符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這兩個要求是基礎更是必要條件。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都能夠牢牢抓住這一點,可是對于知識,從短期了解到長期鞏固,是一個遵循漸進的過程,而最好的方法便是通過實踐活動,對知識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印象深刻自然能夠更好地記憶。在這一過程中,實踐活動起到的促進作用是其他活動不可替代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當中的必要性。
例如,在八年級《品德與社會》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知識就是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我們就可以通過組隊游戲來進行教學,比如,可以開展男生小組籃球比賽、女生小組拉拉隊比賽,或者兩人三足游戲,每個團隊都需要相互配合,隊員有難,其他隊員不會拋棄,因為這是一個整體,這是一個團隊!每個人都需要付出,人與人之間都要相互體諒,相互理解,寬容待人,個人的成功不代表整體的成功,但團隊的成功卻顯示著每個人的努力。通過這種團隊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深刻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同時也達到了開展實踐活動的目的,讓每個同學參與進來,只有真正地走進自己的團隊,真正地將組員視為家人,結果怎樣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次活動當中通過親身經歷能夠有新的收獲,有新的認知。
二、彰顯品德教育功能
實踐活動的開展要體現品德教育的功能。這是品德與社會學科的重要意義。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認知,不僅僅是課堂的意義,更是當今素質教育的進一步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品德與社會的德育功能往往會被忽略,所以應該強化它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將其作為主要內容。要想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就要通過有效的實踐活動來體現所謂的德育功能。
例如,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環境,可以帶領學生去親身感受大自然,去看看一些化工廠的污染對周邊農作物的影響,能夠更好地增強學生想要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通過對比實踐來體現這一主題的重要意義,從而更好地感化學生,實現增強德育功能的目標。
三、具有趣味性
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具有趣味性。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能從心底里更愿意去接受,學生更是如此。所以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自愿,讓學生加入實踐活動的策劃中,在不偏離主題的情況下,可以按照學生更樂意接受的方式方法舉行。多安排一些趣味性強的互動游戲,把學生的積極性提起來,充分發揮實踐活動的作用。寓教于樂,開心地學習,從學習中獲得樂趣。教師要教育學生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學生不僅僅需要對家人負責,對社會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學生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貪玩,當今網絡游戲盛行,學生難免會沉迷于網絡,這時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找出網絡上的一些不良內容,自己發現網絡不僅有利更有弊。正視如果不好好利用網絡,就會帶來危害,讓學生感同身受,必定會好好利用網絡,對他人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板塊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參與其中,更加深有體會。
四、遵循現實境況
實踐活動的開展要符合現實情況。學習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這一學科也不例外,且更貼近現實。通過書本內容映射現實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活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聯系生活實際。選取生活中常見的情況,以小見大,通過小事件來折射出大主題,讓學生對社會的發展有更多的了解,明確自身的位置,有準備、有計劃地面對未來的發展。
綜上所述,實踐活動的開展必然有它的意義,并且是不可替代的意義,教師要合理地運用好這一環節,堅持做到開展“雙基”要求、彰顯品德教育功能、具有趣味性和遵循現實境況這四大方面,提高學生的自身素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志杰.淺析隱形德育思想在初中班主任專業化發展中的作用[J].中華少年,2016(35).
[2]孟召賢.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要注重開發課外課程資源[J].學周刊,2016(35).
[3]譚寶銘.走出課堂“零思維”: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