淦其敏
摘 要:數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對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為高中教學的一盤“硬菜”,也著實讓很多師生傷神。對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的研究,以學生為中心,去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是不是愿意學習,是不是樂于學習,是不是學有所成。數學不應是紙上的一門科學,而應該是有理有據,有作為的一門實踐課。高中教學也許沒有太多的時間帶學生領略數學魅力,但是一個好的習慣就能打開學生的視野,讓他們自主去探索,這也是教學方法的重點探究方向。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方法;自主性;習慣
高中教學節奏緊湊,時間緊張,師生也處于被題海包圍的狀態。學生疲憊,教師辛苦,這似乎就是目前國內高中數學的教學現狀。相比,國外的一些教育似乎就要輕松很多,他們可能在此階段的知識積累沒有我們的孩子厲害,但是對于數學的興趣,他們則表現出一種被吸引的熱情狀態。換句話說,現階段高中數學的教學要改變強壓式的方法,高考固然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必須要“棍棒教育”,有時一些游戲、一些活動,特別是輕松的學習氛圍反而讓學生學得有趣,用得順手,對數學不再“望而生畏”,這時他們的學習會更加積極主動,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必定受益終身。
一、提高導學案利用率,養成預習習慣
現階段教學中,都有導學案,但是利用率卻不高。很多師生都將其視作一份簡單的作業,完成填空,根據例題模板推得習題答案,便是完成了任務。教學的指導性并沒有發揮完全,對學生的預習方法和思想的指導也沒有突出。首先,導學案的突出作用應該是幫助學生理順學習思路,明確課堂重點,并且做到有所準備。再者導學案也是為了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作為課堂交流的內容。所以對導學案的利用不僅是“照貓畫虎”,而是必須明確為什么這樣解決,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利用導學案作為“練習”能逐步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而解決數學問題,更加應付自如。提高導學案利用率,教師要求學生不僅要完成任務,更要提出問題,并且將問題的解決作為課堂結束的評判目標。讓學生在導學案的幫助下,對知識有充分的理解,然后在課堂上作為交流者提出自己的想法。利用導學案提出問題,能幫助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真正將學習作為自己的事情,這才是該有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二、充分解讀數學例題,提升數學思維
例題從編寫教材的角度,是教學內容的精華,不僅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更有很強的邏輯引導特點。但是教學中教師往往容易忽視例題的講解,認為它只是一塊兒敲門磚。筆者認為充分解讀數學例題,是數學教學的基礎。在課堂開始時,應該讓學生嘗試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預習基礎來解讀例題,理順例題解決的思路。并且作為小老師給大家講解,因為例題從難度上講是簡單的,但是非常體現知識點,所以最適合學生“練手”。有的教師喜歡在試題編寫中引用例題,也是這個原因。讓學生來講解例題,教師能了解他們的思路,也容易作出指正,這對于師生來說都是一種進步。
利用數學例題,教師還可以進行其他習題的編寫,發揮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再來,高中生的數學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做過的題目也很多,可以作為一個出題者,了解出題者的意圖,更好地理解題目。而例題是非常好的模仿方向。用例題作為“引子”,要求學生相互出題目,并且互相解決、評價,這個過程能很好地鍛煉思維。
三、結合生活實際,提升數學實踐力
很多人都承認,對自己影響最大,或者印象最深的知識便是高中所學習的知識。若是說對自己生活影響最大的數學知識也是高中數學。高中數學因為教學時間的問題,很多時候都是“紙上練兵”,但這并不意味要脫離實際。對于一些具有生活特性的知識,例如概率、幾何題目等,可以結合實際來組織情境,成為學習的一種方式。學習數學,很多人都有畏懼或者是無用的心理,這也阻礙了學習熱情。但只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合適的氛圍,代入恰當的環境,解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積累數學學習的成就感,就能豐富他們對數學的情感,有效提升數學實踐力。例如“立體幾何”知識的學習,抽象思維比較難,教師可以從現實直觀的角度,通過多媒體,或是實物來刺激學生的視覺觀察力,提高想象力,能夠從抽象的知識到具象的事物,再到抽象的理論總結。建議在數學活動中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商量,能有更好的想法。再如“圓錐曲線方程”的學習,對一些數學基礎差的學生,難度的確不小,但是具體到小組活動中相互學習幫扶,學生的疑問能得到及時的解決,能刺激新思路的產生。
總之,高中數學的教學方法很多,好方法也不少,若想真正在自己學生身上起作用,還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教師只有突出“學生自主”“培養習慣”和“養成思維”三方面,盡可能創造使用數學的活動機會,才能體現數學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肖金枝.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5):39.
[2]郝志遠.高中數學教學方法反思性研究:一個案教學法[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02,18(5):71-72.
[3]周正措.基于新課程下的高中數學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2(1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