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瑩 林宏偉 茅吉鋒
摘 要 新媒體已經成為民眾獲取信息的便捷渠道。文章以“慈溪氣象”微信公眾平臺為研究對象,分析它的發展、現運營狀況,從其在臺風“泰利”和“安比”期間的運營情況以及2018年世界氣象日運營情況為例,得出縣級新媒體氣象服務的意義。
關鍵詞 新媒體;氣象服務;微信公眾平臺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8-0037-04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統計,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互聯網模式不斷創新、線上線下服務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務線上化步伐加快,成為網民規模增長推動力。2017年,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到4.85億,占總體網民的62.9%。微信城市服務、政務微信公眾號、政務微博及政務頭條號等政務新媒體及服務平臺不斷擴張服務范圍,上線并完善包括交通違法、氣象、人社、生活繳費等在內的多類生活服務,并向縣域下沉。
陳艷瑩[1]結合品牌服務的概念分析新媒體平臺在氣象服務品牌推廣過程中的前景,既有利于公眾及時根據氣象信息的變化做好生活的各項準備,也不斷增強公眾的氣象災害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
謝坤等[2]對比微信微博氣象服務優勢和不足中提到微信用戶都是真實的人,微信推送信息的轉發分享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微信適合在重大天氣前推送消息,準確及時、送達率高,提醒粉絲提前做好防御。微信在未來氣象服務中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介于微信公眾平臺相較微博的各方面優勢[3],本文以“慈溪天氣”微信公眾平臺為新媒體氣象發展的重點展開探討。
1 “慈溪氣象”微信公眾平臺運營情況
慈溪地方新媒體自2015年開始發展,政務新媒體開啟了為民服務的新局面,以凝聚指尖上的“政”能量為目標,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主,不斷探索創新運營模式,平臺影響力在寧波市政務微信平臺中名列前茅。其中,“慈溪氣象”微信公眾平臺是慈溪政務媒體的佼佼者,被認定為“慈溪十佳政務微信”。截至2018年7月24日,積累了56 000余用戶關注。在氣象服務過程中,承擔著更新、更快、更準的氣象預報和防災減災等氣象服務。
慈溪市氣象局對新媒體平臺的充分利用的重要性也日漸展現,增加新的信息發布渠道,堅持正面的輿論導向,不斷創新報道方式,突出地方特色,及時互動,成為氣象服務的新趨勢。人們不再是單方面被動獲取氣象信息,可以選擇主動查詢來掌握天氣動態。
臺風“安比”期間,“慈溪氣象”雙微第一時間大篇幅、不間斷、多角度地報到信息,不僅將臺風的“來龍去脈”分析得清楚明白,還將臺風實時情況,對慈溪本地的風雨影響做分析,實時更新,及時互動,避免了恐慌情緒,也化解了民眾對氣象預報的誤解,也正向引導了輿論。
“慈溪氣象”公眾平臺自2015年末注冊運用以來,經歷了一段發展歷史,保持每日發布推送,全年不間斷,截至2018年7月31日,圖文閱讀總量3 367 200次,1 959 104人,日均閱讀量為2 122.5人。
2 “慈溪氣象”微信公眾平臺在縣級氣象服務的發展
2016年通過“世界氣象日”等活動的開展,關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穩定占有一定量的粉絲基礎,是“慈溪氣象”在縣級新媒體服務的基礎和保證。從圖1中不難發現,2016年是關注量急劇上升的一年,從年初5 600人在2月—5月間迅速增長至75 000人以上后又小幅回落至50 000人,直至2018年7月中下旬,關注量穩定保持在55 000人,相較發展初期(2016年初)增長8.8倍。新媒體氣象服務對象從急劇上升到穩定發展。
2.1 新媒體氣象服務重視極端天氣預報
縣級新媒體氣象服務不僅認真做好每日天氣簡要分析和農氣服務,而且重視重大天氣過程服務,以提供公眾天氣變化做好各項防御,提高氣象災害的防范和自我保護。下面以2017年的臺風“泰利”和2018年的臺風“安比”為例,從單日閱讀量、閱讀途徑和一周的相關數據進行列舉說明,得到:“慈溪氣象”微信公眾平臺在極端天氣時受到廣泛關注,有利于民眾配合做好各項防御工作。同時對各功能鍵的點擊情況看,民眾除了被動接收氣象服務外,還存在積極主動獲取氣象信息的需求。
2.1.1 2017年臺風“泰利”氣象服務的相關分析
同樣類似的情況發生在2017年的臺風“泰利”期間。臺風“泰利”的特點是“預報走向多變”,登陸點從廣東、福建、臺灣和浙江逐漸向北調整,最后在浙北沿海轉向東北方向移動。圖2(a)所示,單日有24%的閱讀者是從朋友圈或好友轉發獲得臺風的微信推送,相較年均9.4%的分享閱讀量來說,臺風期間的推送更讓讀者樂于轉發給自己的親朋。圖2(b)中可見,從臺風服務開始后閱讀量逐漸增多,在臺風確定在東海轉向的9月14日最高值為5 336人,為年均閱讀量2 181.93人的2.4倍,占總關注量的10.5%。從圖2(c)可以看出,此次臺風過程,天氣監測(臺風路徑)的查詢量明顯增加,最多為2 206次,是平日點擊量的3倍。此次臺風服務還包含了輿論的正向引導,增加科普內容,說明秋季臺風路徑的難以預測性,臺風“泰利”對慈溪帶來的利大于弊等。
2.1.2 2018年臺風“安比”氣象服務的相關分析
這是近3年來第一次夏季臺風的氣象服務,相比之前的2個秋季臺風,“安比”路徑更具有穩定性,天氣影響過程更為快速,從“安比”形成即開展了微信公眾平臺的氣象服務。
截至2018年7月31日,日均分享閱讀比例在10.8%,日均閱讀量為2 259.1人。臺風期間的閱讀量和功能鍵點擊量,最高均出現在臺風登陸當日,從圖3(a)中可以看出,臺風登陸當日分享閱讀的比例在24.8%,為日均分享閱讀的2.2倍。圖3(b)所示,閱讀量依舊保持從發布臺風信息第一日起呈現逐日升高的情況,最高閱讀量出現在臺風登錄當日,為5 467人,為日均閱讀量的2.4倍。功能鍵最高點擊量為天氣快查,為1 760,約為平日點擊次數的3倍。
2.2 打造世界氣象日全民參與活動
隨著受眾面日漸增多影響力日漸增大,公眾號影響力排行穩居慈溪政務媒體前十,“慈溪氣象”微信公眾平臺氣象服務不僅局限在天氣預報、氣象科普等領域。慈溪市氣象局利用新媒體平臺將“世界氣象日”打造成一個慈溪人接觸氣象,了解氣象,愛上氣象的全民活動,將新媒體氣象服務做到當地人的“心坎里”,結合地方特色,融入當地市民的生活之中。
如圖4所示,自2016年推出氣象日活動以來,閱讀量和關注量逐年增長,同時市民對氣象日活動的關注和參與積極性的逐年增加,這可以從閱讀方式中看出,2016年主要以公眾號推送(被動獲取)為主,2017年則有約48.37%的閱讀方式是由關注者的朋友分享或朋友圈(主動分享)實現的,2018年則出現了3/4的閱讀通過非公眾號直接推送獲取。市民更樂于將“慈溪氣象”的氣象日活動分享給親朋好友,全民熱情參與其中。
3 新媒體用戶從被動獲取信息轉變為主動信息查詢
“慈溪氣象”微信公眾平臺,不僅信息包含全面:天氣預報、氣象知識科普、氣象法宣傳、氣象防災減災宣傳等,都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廣到市民眼前,而且氣象服務更貼近市民的生活,增強氣象服務的互動性、可看性、易懂性。如圖5所示,“慈溪氣象”微信公眾平臺界面提供了查詢功能設有天氣快查、監測預報和我愛氣象三大功能模塊,主要提供關注者7天天氣預報查詢,實時監測、短時天氣、精準預報、專業氣象類的查詢,已經通過“我愛氣象”進行實況拍攝和上傳,將氣象服務單方面的傳播轉變為用戶主動獲取信息做嘗試。
縣級新媒體正在蓬勃發展中,以“慈溪發布”微信公眾平臺為主的慈溪地方政務媒體正日漸成熟。“慈溪氣象”微信公眾平臺對縣級氣象服務的發展從弱到強,影響力日漸擴大,擁有大量穩定的關注者,推送廣泛度高,影響面廣。推送內容準確及時,形式從單一到豐富,語言俏皮,不僅具有針對性的個性服務,還具有“地方色彩”,精準服務,在推送預報的同時提供各類自主查詢功能,為市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得到更大地滿足[4]。聯合兄弟平臺互通信息,加強信息共享和聯動發布,氣象服務擴寬渠道,更大覆蓋面地傳播出去。
4 小結
本文以“慈溪天氣”微信公眾平臺在縣級氣象服務中的情況展示,對其在極端天氣中的運營情況和其他氣象服務的推廣情況進行了分析。“慈溪氣象”微信公眾平臺充分展現了它在氣象公共服務中的推廣優勢,通過公眾號推送、轉發和分享,增加天氣信息的推廣面,通過功能界面的設置和不斷優化,滿足公眾主動獲取氣象信息的需求。做到精準服務,融入地方,作為紐帶將公眾和氣象緊密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1]陳艷瑩.新媒體在氣象服務品牌推廣中的應用——以寧波氣象服務品牌推廣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8,4(6):38-39.
[2]謝坤,陳申鵬.從“深圳天氣”微博和微信維護談新媒體的氣象服務[J].廣東氣象,2015,37(1):59-61.
[3]單權.微信氣象服務熱點分析與發展研究[J].浙江氣象,2018,39(2):33-38.
[4]郭丹妮,陳美玲.汕頭市“互聯網+”公共氣象服務背景下新媒體的應用[J].廣東氣象,2018,40(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