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 郭俊思
摘 要 技術的進步和媒介的變革助推了“新媒介文藝生活”環境的形成,微電影作為根植于新媒體的文藝形式逐步發生微妙的變化。文章致力于歸納“新媒介文藝生活”視野下微電影受眾方面的變化,從而總結微電影受眾在新環境下體現出的新狀態和新特征。
關鍵詞 新媒介文藝;微電影;受眾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8-0017-02
“新媒介文藝生活”是伴隨著信息技術和新媒介普及而形成的新概念,它特指人們在新媒介環境中對文藝作品創作、傳播和審美的觀念和趨勢。引出這個概念的意義在于,一方面“嘗試給此種新型‘文藝生活命名與定位,使之由隱而彰,引起注意,便于辨識與把握,以反映并應付復雜萬端、變動頻仍的文化現實”,另一方面“借此概念嘗試開拓‘新媒介文藝研究的新生面,為該領域的研究構建生活視野、社會視野及群眾視野,推動理論范疇的轉型與研究方法的創新。”[1]在新媒介文藝生活的背景下,文藝作品的創作、傳播和審美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在根植于新媒介的文藝作品形式上體現的尤為突出。
1 “新媒介文藝生活”視野下微電影受眾的
特征
1.1 群體的年輕化
微電影的受眾相比傳統電影年齡相對較小,年輕人是微電影絕對的受眾主體,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青年人思維活躍,接收新事物快,學習能力強,對于新媒體、移動媒體的設備和技能掌握程度較好,他們往往能夠駕輕就熟地掌握微電影的傳播平臺;第二,微電影形式短小,節奏明快,內容大多貼近青年人的生活,從事微電影創作的人年齡亦較低,往往能夠較好的把握時尚文化,創作者與審美者在興趣上能夠達成一致,在情感上易于實現共鳴;第三,目前青年人學習、工作壓力普遍較大,內心迫切需要表達的平臺和訴求的出口,微電影沿襲了電影的語言表達特質,能夠承載創作者的思想和情緒,是有效的內容表達工具,加之其通過網絡和移動媒體傳播的方式又提供了一個廣泛快捷的分享平臺,適合作為青年人的表達方式;第四,微電影依托于新銳媒體與時尚文化,對于它的關注和解讀本身就是一種潮流,它易于吸引追逐潮流、跟隨時尚的青年受眾,并易于在青年觀眾的交流圈中迅速傳播開來。
1.2 需求的多元化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形式是創作者表達情緒和情感的工具,它能夠讓人抽身于現實生活,而進入一個有導演、演員、劇情營造的虛擬世界。然而,對于生活節奏日益緊張的現代人而言,去影院看一場電影不僅僅是電影放映的2個小時左右,還需要加上購票、往返影院等時間,走入影院便成為一種奢侈。在這樣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下,微電影脫穎而出,它允許人們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觀賞,欣賞方式快捷靈活。微電影作為一種個性化的影像書寫工具一時間稱為人們情感表達、情緒宣泄的出口,它能夠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疏導受眾心中的不良情緒,使觀賞者得到快樂的情感體驗,使心靈得到休息。而且,很多微電影沒有商業利益的驅使,完全是一種原創力量的崛起,它往往更能展現真和善,更為貼近底層民眾所想、所急。另外,微電影還一定程度瓦解了精英對影視藝術的霸權,過去神圣的電影制作變成了人人可以參與的社會實踐。總之,微電影滿足了現代人欣賞和表達的多方面訴求。
2 “新媒介文藝生活”視野下微電影受眾的觀影特點
2.1 主動性
微電影的受眾主要為青年人,因此作品的題材、內容以及表現方式等方面因素會直接受他們的習慣、喜好、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隨著媒介變革的逐步深入,受眾的地位變得愈加重要,微電影觀眾作為審美主體的本位意識正逐步覺醒,他們在審美活動中的角色和地位發生了較大幅度的改變。當今的微電影受眾已經不僅僅滿足于作為影像的欣賞者和消費者,而是要直接或間接的參與作品的構建中去。微電影逐步瓦解了影視領域精英創作的霸權地位,個人、平民地位得到極大的提升,創作自主性和能動性大幅度增強。對于根植于互聯網和移動網絡的微電影而言,觀眾對作品的選擇、播放和進程控制具有絕對的主動權和自主權,徹底打破了傳統影視欣賞那種“規定時間、規定地點、規定進程”的儀式感,摒棄了被動的觀看狀態,觀眾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審美對象的控制而不是被審美對象左右。
2.2 互動性
新媒體作為靈活快捷的交流分享平臺為觀眾互動提供了必要的支撐和有利的環境,它促使受眾的地位發生本質上的改變,即由原來的觀賞者逐步轉變為參與者乃至創造者。受眾在欣賞微電影的同時或之后可以通過評論、彈幕、聊天室等方式發表自己對作品的看法和感悟,還可以將作品收藏、分享、轉發,在自己的社交網絡中二度傳播。有些微電影在自身專屬的網站、微博、公眾號等平臺發布,創作者在分享作品后往往高度關注觀眾的評價,因此往往會在平臺上特意開辟交流討論的區域,這能夠促進創作者和欣賞者的交流,欣賞者一些想法和意見很有可能會被創作者接納、采納,直接影響作品的修改或后續的創作。新媒體平臺為創作者得到觀眾及時反饋的信息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有助于創作者把握受眾心理,對其創作出更能滿足觀眾審美需求的作品大有裨益。微電影的這種獨特的審美方式極大增強了電影與觀眾之間的雙向建構作用,也彰顯了藝術追求自由和個性化的精神。
2.3 私密化
微電影的傳播媒介是私密化的,這種私密可解釋為獨立化、個人化的觀賞狀態。相對于傳統電影處于特定公共環境空間中那種強調集體性和儀式感的大眾觀影行為,微電影的觀影是小眾的甚至是獨立的。傳統電影依托于影院,易于在看似陌生的觀眾中形成一種特定的關系,從而進行無形的審美溝通,進而形成心理上的共鳴,特定空間內的特定觀影群體由于共同欣賞同一部影片而不自覺的形成一種“共識”,產生大眾藝術共享的場域。而微電影則形成了與傳統電影截然不同的審美方式,它依托具有天然“開放性”的網絡,以各種互聯網、移動網絡的終端設備為觀看載體,觀看時間、地點、環境、狀態等因素對于受眾而言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自由化和可控化,每個觀眾仿佛在自己構筑的私域空間內觀影。尤其對于現代觀眾而言,私域化的觀影環境能夠使觀眾暫時從現實世界中抽離出來,步入一個相對安全隱蔽的情感表達空間,不失為一種放松心情、調節生活的有效手段。
2.4 碎片化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日漸加快,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的流程被逐步強化,人們每天被規律化的“模式”牽引,休息時間變得少而零碎。對于大部分上學族、上班族而言,抽出幾個小時時間安安靜靜的去影院看一場電影何嘗不是一種奢侈,隨時隨處的影音消費便顯得更為實際,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狀態。互聯網打破了傳統媒介的話語壟斷,移動媒體以其不可比擬的便攜性使它融入人們生活中“碎片”成為可能。對于微電影而言,它的時長短、節奏明快,觀影者無需很長時間即可完成一個作品的欣賞。而且,它的觀影方式是觀影者完全自主控制的,主要表現為觀影的時間和地點可以自主選擇,只要允許欣賞者拿起手機的場合都能進行微電影的觀看。人們在利用手機欣賞微電影時可以完全根據自身欣賞要求控制微電影的播放進程,播放可進、可退、可快、可慢、可跳躍,從而徹底打破傳統電影對受眾觀影時空的限制。微電影作為一種影像化的呈現方式,是填充碎片化時間的有效手段,也逐步成為追求即時的、碎片的快感的主體選擇。
參考文獻
[1]孫寧,李忠陽.“新媒介文藝生活”:新媒介文藝研究的新生面[J].文藝爭鳴,2016(1):190-191.
[2]孫晨.新媒介文藝創作視野下吉林省微電影創作觀念研究[J].科技傳播,2018(16):127-128.
[3]薛國梅.微電影美學特征及其價值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4]權亞楠.微電影的藝術特點及傳播機制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2.
[5]王軍梅.淺談微電影的藝術特點及其傳播機制[J].戲劇之家,2016(8):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