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峰 武峻
摘 要 透過媒介融合視域,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交通廣播《河北保定蠡縣6歲男童墜井大救援》為例,圍繞7篇連續報道的節目類型、報道方式和“記者親述”探討了我國應急廣播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報道特征,分析了應急廣播在媒介依賴理論下新的場域的形成。
關鍵詞 媒介融合;應急廣播;突發公共事件;蠡縣男童墜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8-0111-02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功能一體化的態勢。隨著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我國媒體形式呈現豐富多樣的態勢,傳播渠道也開始逐漸拓展。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由此媒介融合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對于媒體單位而言要正確認識和理解媒介融合的實質與內涵,推動傳媒領域的變革,打造新型現代化傳播體系。
應急廣播指突發公共事件時,政府利用廣播媒體向公眾發布預警、避險和救援等信息的應急服務手段,是政府在應急狀態下進行指揮、動員、協調的信息傳播工具,是國家應急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①。應急廣播作為重要的應急傳播方式,在2013年四川蘆山地震中得以首次應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至此,應急廣播在我國各類公共突發事件中得以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 新聞消息實時關注,發揮應急廣播的“快”優勢
新聞消息是新聞報道中最常見的報道形式,內容“短小精悍”可以讓受眾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的最新進展。2016年11月6日河北蠡縣6歲男童在跟隨父親收白菜的過程中,不慎墜入一眼深約40米的廢棄機井內,隨后,多個部門展開了對男童的施救行動。事件發生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交通廣播連續2天關注6歲男童救援的最新進展情況,采用記者現場連線加錄音報道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關注現場的救援情況,在全天節目中實時插播連線;另一方面對每一天救援進展情況進行跟進總結,以錄音報道形式在第二天早間新聞中播發救援最新進展情況。節目采用連線方式展現廣播的及時性,錄音報道運用大量現場音響,素材豐富,體現了應急廣播的特色。
蠡縣男童墜井后,中國交通廣播播發連續報道7篇,準確清晰地呈現了救援現場情況,并展開故事挖掘,體現了“千人大營救”的場面,準確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這種快速編排發播的手段符合了應急廣播的報道需求,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應急廣播的“快”優勢,第一時間將現場信息傳達出來。應急廣播的受眾具有移動性的特征,因此也增加了節目的伴隨性,使受眾可以對突發事件進行更為深入的關注。同時,事件進展情況在不同時段的節目中滾動播出,使節目不僅可以第一時間對內容進行關注,還可以全天候、全方位的對事件進行報道。
2 “記者親述”以講故事的形式凸顯人文關懷的創新性應急報道樣態
“記者親述”是以記者第一人稱的報道方式,將所見所聞以講故事的方式傳遞給受眾。記者在《河北保定蠡縣6歲男童墜井大救援》報道中采用在事態發展的過程中進行連續報道的形式進行播發,緊緊抓住了新進展、新情況,一次次的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同時記者根據現場情況以講故事的方式將消息呈現,對現場救援方案、救援過程、救援人員等內容進行報道,記者一步步引領受眾關注情節的發展,直到救援結束。
在記者現場采訪過程中始終把握事件進展,接連提出受眾關心的問題:“為何只能采取挖掘這一種救援方式?為何離井底還有兩三米仍然沒有孩子跡象?孩子找到了,還有生命跡象嗎?”同時在現場第一時間了解救援方案,捕捉救援工作人員的忙碌工作場景。在報道新聞事件的同時,巧妙捕捉救援細節,傳播正能量。
連續報道的過程就是向聽眾講故事的過程,而故事的結局和情節都隨著事態的進展在時時變換。與其說是關注了7篇連續報道,不如說是在現場的記者向大家講述了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河北保定蠡縣6歲男童墜井大救援》故事。同時,記者除了在現場報道最新救援進展之外,還不忘配合播發平臺的節目設置和國家應急廣播的宗旨,以滿足科普應急知識、服務公眾應急之所需。
3 媒介融合背景下應急廣播由“動態碎片”到“聚合交互”
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媒介開始呈現交互式的將文字、圖片、聲音、視頻進行整合的全方位、全時空的內容傳播,用戶可實現多屏接收的全新傳播樣態。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梅爾文·德弗勒(Melven L.Defleur)提出了“受眾—媒介—社會”的媒介依賴理論(Media Dependency),其大致含義是受眾會通過媒體內容重新整理組織自己的信息環境。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突發公共事件將媒體、政府和公眾進行了重新界定,形成了新的場域。因此應急廣播應在良性的場域互動中重新整合受眾、媒介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使應急廣播由“動態碎片”向“聚合交互”發展。
為更好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媒體應該修訂和完善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依靠應急機制,節目直播就可以擁有足夠的靈活性和可控性,以最快捷和最便捷的流程開展工作。“南方日報社就建有集團化報道的方式,其建有一套應對災難新聞報道的系統,包括災難新聞的指揮系統、應對災難的智囊顧問系統、編輯系統和保障系統等。”②
中國交通廣播記者在《河北保定蠡縣6歲男童墜井大救援》報道中,既有錄音采集、信息搜集和連線報道,也有在新浪“一視頻”直播平臺的不間斷視頻直播以及在頻率官方微博的圖文呈現。這種可聽可視的融媒體呈現方式加上有效的網友互動讓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更加鮮活立體。據數據統計,“蠡縣男童墜井”事件的網絡直播觀看人次超過50萬,微博圖文被環球時報、國家應急廣播等大V轉發,微博閱讀量超過100萬次,同時,在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鳳凰資訊等平臺發布連續報道內容,讓有聲的連續應急報道效果更加明顯。
總之,在媒介融合時代,應急媒體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責任越來越鮮明,應確保應急信息的準確、暢達和便捷。同時也應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優勢進一步建立符合我國現實的應急媒體平臺,做到將突發公共事件轉化為救援救災的正確社會輿論引導,傳播社會正能量,提升應急廣播的媒體應急效率。
注釋
①孫良,曾志華:《我國應急廣播的歷史梳理、現狀分析及未來展望》,載《中國廣播》2016年第2期,第82-
86頁。
②麥尚文:《地方媒體在國際傳播中的角色轉型與路徑選擇》,載《新聞記者》2010年第5期。
參考文獻
[1]武峻,薛立磊.媒介融合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學周刊,2018(16):14-15.
[2]方楠,宿潔,周玲.應急廣播在巨災環境下的報道特征分析——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汶川緊急救援》系列特別節目為例[J].中國廣播,2016(3):61-66.
[3]許志強,曹三省.全媒體視域下突發公共事件智能媒體應急平臺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1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