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康 顧星星
摘要:農村集體資金是村全體成員集體所有,是發展農村經濟和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加強農村集體資金管理是各級地方政府的職責和要求。江蘇省灌南縣新安鎮按照上級財政、農村經營管理部門的要求和部署,扎實做好村級集體資金鄉鎮財政所管理的試點工作,取得明顯實效。
關鍵詞:財政系統;資金管理;新安鎮;灌南縣;試點;成效
2017年年8月,江蘇省灌南縣新安鎮被省確定為村級集體資金鄉鎮財政所管理試點鄉鎮。試點工作中,該鎮在賬戶設置、人員配備、審批流程和賬務處理、制度建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省財政廳基層局、紀檢組領導先后兩次來該鎮調研村級集體資金鄉鎮財政所管理試點工作,其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受到省廳領導的充分肯定。
一、新安鎮基本概況
新安鎮是江蘇省灌南縣政府所在地,屬城關鎮,由原碩湖鄉、大圈鄉、新安鄉、新安鎮等四個鄉鎮合并而成,現有人口18萬人,轄29個行政村、4個社區。該鎮財政分局現有工作人員21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本科以上學歷5人。總預算會計、結算會計、單位會計、出納會計及涉農補貼專管員等崗位設置齊全,人員齊備。今年以來,該鎮注重圍繞“高質發展、后發先至”的目標任務,搶抓機遇,凝心聚力,奮勇爭先,全力推動全鎮經濟社會實現大發展、大跨越、大突破。上半年,該鎮實現財政收入1.9億元,同比增長36%;一般預算收入9492萬元,同比增長49.03%。納稅超百萬的工業企業21家、其它企業5家,凈增納稅超50萬元企業4家。
二、試點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一是成立組織,保障試點工作順利實施。根據試點方案要求,該鎮專門成立了由鎮長任組長,分管黨務的副書記、紀委書記任副組長,鎮紀檢監察、財政、農經等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村級集體資金鄉鎮財政所管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推動試點工作。同時設立村級資金結算中心,明確該中心具體工作職責,具體負責村級集體資金結算工作,保障試點工作順利實施。
二是規范管理,制訂村級財務審批流程。縣試點方案出臺后,該鎮及時出臺實施辦法,并將縣鎮的方案、辦法轉發至各村,并利用周一例會時間組織學習。開設“新安鎮村級集體資金結算專戶”,更換銀行印鑒章,同時將各村(社區)的集體資金全部轉入該賬戶,分村進行核算,撤銷原有賬戶。所有會計業務均采取非現金方式結算,單筆業務低于1000元的零星支出、日常辦公費用等實行“備用金”支付制度。制訂科學合理的村級資金支出審批表,每筆業務必須按審批表的內容填寫完整,履行好審批程序,審批表的內容涵蓋每筆收支業務的全部信息,每筆業務均需經村級民主理財、村委會主任、書記審批后報農經部門審核、分管領導復核,最后由財政把關、鎮長統一審批。各村根據實際業務需要,每月集中理財1-2次,統一履行審批手續,以提高工作效率。月底財政分局將相關票據加蓋“村級資金結算專戶”印章后交農經部門記賬。建立各村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村委會主任、書記審批字模卡,方便中心會計核對;同時要求村級主要負責人對收支業務真實性作出書面承諾,嚴格落實公開公示制度,嘗試擴大公開公示的范圍與方式,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
三是加強培訓,提高會計人員履職能力。利用村會計每月工作例會時間,組織村會計加強會計業務知識學習、培訓,要求鎮財政、農經相關人員全部參加,共同學習,互動交流,探討日常業務工作,規范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完善會計手續、提高履職能力。面對鎮財政、農經部門工作人員不足、年齡老化問題,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錄用大專院校畢業生,充實到鎮會計管理工作一線,以提高其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強廉政和作風建設教育工作,杜絕“吃、拿、卡、要”現象發生。
四是健全制度,提升村級財務規范化水平。加強監督,規范管理,提升水平。在日常財務管理工作中,該鎮嚴格執行“五項”管理制度。大事議事制度。該鎮對各村集體資產處置、經營權發包、道路鋪設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事,必須經過村支兩委或村民代表會議集體研究后實施,實行民主決策,公開透明。公開公示制度。充分發揮鄉鎮財政就地就近監管的職能作用,使村級財務、政務公開公示常態化制度化,做到每筆會計業務都要進行公示,涉及村組干部的實行單獨公示,與部分村組、群體利益關聯度較高的事務必須專項公示,提高群眾的知曉率、參與度。民主理財制度。規定各村每月28日為村級財務民主理財日,村組干部與民主監督委員會成員一起逐筆逐項對收支票據進行審核,簽字確認,實行先理財后支付,杜絕先支付后理財、杜絕“白條”入賬,規范財務收支行為。專款專用制度。對各村每筆資金支出,必須落實其支出渠道,杜絕擠占、挪用專項資金,糾正過去“賬上有錢就能用”的錯誤思想,保障專項資金安全。責任審計制度。對村干部離任及每年度終了,該鎮委托社會中介機構或審計部門進行專項責任審計,加強財務監督,進一步提高村級財務、政務的規范化管理水平。
三、試點工作取得的成效
通過一年來的實踐,該鎮村級集體資金鎮財政管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資金使用更加安全。村級集體資金鎮財政管理后,一改過去由村會計先從農經部門預領資金,使用后報銷沖賬的做法,目前的做具有村級集體資金管理監督的前置性,真正做實事前監督,從而達到資金使用安全。
(二)收付流程更加規范。村級集體資金鎮財政管理后,資金收付一律通過銀行結算專戶實行非現金結算,村級集體資金收入直達銀行結算專戶,資金支付采用“兩條線”方式,一是實行“備用金”支付方式。對低于結算起點的常規零星支出采用村務卡管理的“備用金”支付;二是實行直接支付方式。對除實行“備用金”方式支付以外的所有資金支付,都采用直接支付方式,通過銀行結算專戶使資金直達結報單位(個人)賬戶內。這樣做既減少資金流通環節,降低資金使用風險,又能加強資金收入、支付的管理,一改以前只重視資金支付、不重視資金管理現象。
三是審批程序更加嚴緊。村級集體資金鎮財政管理后,資金支付審批前置條件更加嚴格,如對原始憑證取得、經手人等簽字、是否納入資金使用計劃等項目必須符合規定要求。審批手續更加完善,對村級集體資金使用的審批要求,實行“圖表式”程序化進行,環環緊扣。
四是專項保障更加有力。村級集體資金鎮財政管理后,明確要求加強專項資金核算與管理,單獨設置明細賬,全面、真實、完整地反映村級集體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嚴禁將村級集體資金和專項資金撥入村其他合作經濟組織賬戶核算。對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有了明確規定,一改過去“不管是什么錢?有錢就能用”的觀念和做法。
五是資金使用更加透明。村級集體資金鎮財政管理后,該鎮財政部門按照實施方案要求,督促各村做好村務監督、民主理財、公開公示工作,實施方案還明確要求該鎮農經部門繼續做好村級民主理財,完善村級財務公開工作。這樣就在雙管齊下做好民主理財、村務公開工作,保證農民群眾對集體財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使村級集體資金使用更加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