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修霞
摘 要:農業產業化作為一種現代化經營方式與產業組織形式,從整體上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而“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作為我國傳統農業轉型的主要選擇之一,可以有效整合農戶資源與市場資源,彌補農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保障農戶利益,并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該文主要探討農業產業化背景下“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的主要類型及特性,并提出了促進其發展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家庭農場;合作社;“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8-0005-03
從農業發達國家來看,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發展的成功路徑之一。目前,學界對于農業產業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村土地流轉和農產品流通體系2個方面,并且在組織形式、制度等多個方面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嘗試。其中“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便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最新模式之一,該模式可以有效整合農戶資源與市場資源,彌補農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保障農戶利益,并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1 “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的主要類型
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農業生產分散、規模小,單個農戶承擔風險大、收益低。雖家庭農場以家庭為主要勞動力,可進行農業的集約化、規?;陌l展,但家庭收入以農業收入為主,而農產品生產的滯后性和季節性,銷售的市場波動性等,都給家庭帶來了很大的風險。為了規避風險,增大利益,家庭農場在發展中逐漸增大并形成聯合體,相互之間的聯系程度遠遠大于小農農戶,在這種趨勢之下,“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被衍生出來?!凹彝マr場+合作社”模式作為一種以合作社為依托,聯合了農業生產的類型中相同或相近的家庭農場進行組合,形成利益共同體,專門開展農業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和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形式,是目前進行了整合分散家庭和傳統產業的創新制度,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家庭散戶的小規模的缺點,提高了抗風險能力,有利于增加農戶收入,從而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該模式主要有以下4種類型:
1.1 “家庭農場+合作社+公司”模式 該種模式是公司按照市場變化與合作社簽訂契約,合作者根據契約內容制定生產和收購計劃,組織社內家庭農場進行種植。在農產品成熟后以合作社為中間人對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進行檢驗,之后與公司進行交易。家庭農場在這個過程中只需要承擔種植的基本責任,其余交易事項可以由合作社出面解決,這種模式下既加強了家庭農場的主動地位,也約束了公司的壓價行為;既幫助家庭農場順利創收,又保證了公司原料的充足供應。例如,山東省壽光市的幾十家家庭農場聯合組建的蔬菜合作社,在生產前與相關的食品公司簽訂蔬菜購銷合同,之后由合作社進行統一種植調度,再以簽訂價格賣給公司。
1.2 “家庭農場+合作社+超市”模式 這種模式為家庭農場承擔種植,合作社負責品牌服務,超市負責銷售,三者的成功在于建立可追溯機制,實現農產品的快速、可追溯銷售。這樣的無縫銜接既可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又可一定程度地節約物流成本,在保證農產品高效、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農戶的收益。例如,安徽省蕪湖市的32家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合作社與連鎖超市簽約,向超市供應蔬菜,增加了農民的效益。
1.3 “家庭農場+合作社+直銷(社區)”模式 這種模式是合作社出面幫助農戶建立與社區、社區蔬菜市場、學校、機關單位等供銷關系,組織農戶進行種植,并實現二者之間的對接。還有的合作社會在展銷會上進行銷售渠道拓展,但是這種方式往往牽扯到物流問題,需要建立合理的物流保障機制才能達到利益的最大化。合作社出面交流的直銷模式減少了商販的中間環節,將更多的利益讓給了農戶和直接消費者,同時保障了農產品的新鮮程度,也解決了消費者及時購買農產品的問題。
1.4 “家庭農場+合作社+合作社自辦加工企業”模式 該模式是目前應用推廣率最高、盈利性最好的方式,合作社既是組織者,又是銷售者。在這種模式下,消費者可以極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產品價格,合作社又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采購或者指導種植,保障了加工原材料的充足性。但是這種模式中同樣面臨產品存儲的問題,而且必須是具有優質資源和雄厚資金的合作社才能建立完整產業鏈,從而實現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
2 “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的特性分析
農業產業化是一種良性的現代化經營方式與產業組織形式,通過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形成主導產業與產品,具備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以及企業化管理等特點。而“家庭農志+合作社”模式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也表現出了農業產業化的特性,具體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2.1 家庭經營的獨立性 “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發展歷程是在家庭農場的長期發展中逐漸演發的,具有家庭經營的基本特征,是在傳統家庭農場的方式上的創新和適應時代發展的表現?!凹彝マr場+合作社”模式雖然是合作社組織的共同體,但是家庭農場彼此之間相互獨立經營,具備家庭經營的基本特點,經營主體依然是家庭,只是在經營模式上進行了創新。
2.2 農業生產的專業化 “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下的生產與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有所區別,小農生產方式多是以人工耕種為主,機械化程度低,生產多是依仗傳統的耕種方式,種植技術落后,種植品種單一。創新模式下的生產更加具有計劃性,機械化程度提高,在新科技的輔助下種植品種增多,種植效率提高,種植產量和品質都會得到提升。另外加入深加工處理后的合作社對于產品的種植和生產將更加專業。生產的專業化不僅體現在種植上,還體現在物流、存儲等方面。例如,“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中的物流存儲可以建立物流金融模式,靈活運用農戶資金,實現運輸鏈上的專業化。
2.3 生產經營的規?;?“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的還具有規模化特征。這種模式想要取得高效益,高科技的使用必須在經營規模上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開展,只有規模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機械成本降低,管理和資源等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過大的合作社容易造成資源匱乏,管理混亂,導致合作社農產品品質降低等問題,也是不利于合作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若是規模過小,不能夠形成抵抗市場波動的能力,同時自身的競爭力較弱,容易受到其他合作社或者組織的影響,因此存在經營規模問題的。
2.4 生產經營的產業化 “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成立的目的便是幫助農民實現更高、更穩定的收入,是具有一定經濟目的的,因此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必將是走向產業化發展的道路。因此,合作社在成立之初以及在之后的經營中,需要以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吸取各行業產業化發展的優秀經驗并將其靈活地運用到農業中,幫助農民實現收入的穩定增長,幫助市場提供品質優良的產品。在發展較好的合作社中已經開始嘗試將農產品產業鏈延伸至深加工領域,以建設更加完善的產業鏈來實現產業化。
3 發展“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的幾點建議
農業產業化背景下,“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存在如下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農戶普遍缺乏經營理念,農戶與合作社之間的聯系松散;單個農戶的耕地面積有限,難以實現大規模種植和深加工處理;農產品競爭力不強,整個模式處于不穩定狀態。因此,針對這些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以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3.1 增強對第三方的授權管理 在整個模式中需要明確第三方的授權問題,對第三方進行明確的授權有助于協調好各方之間的協作關系,可以將各方的問題解決在合作之前,保障整個合作的順利完成,從而達到保障各方利益的效果。例如,可以通過超市的授權,明確品牌商標的標志等;通過與公司的授權,明確合作雙方之間的權責可以實現權利義務的合理分配和履行。授權的管理則需要通過相關的合同文件進行合理簽署來實現。
3.2 實現規模經濟效益 “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實際是以合作社為領導者、組織者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一方面,該模式家庭負責種植環節,合作社負責銷售、購買等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家庭可以說既是合作者,又是老板,是將自己的產品進行出售的過程,實現了利益上的一致性,因此家庭與合作社可以相互協調,達到互贏,從而實現規模效益。另一方面,加強合作社對家庭農場的保障,通過專業化的服務將更多農業新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合理進行土地流轉,實行規模化種植,促進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從而實現規模效益。
3.3 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農業在經濟產業中屬于競爭性較低的產業,是一切社會活動的支柱,雖其自身的成本與門檻較低,但是生產風險與市場風險高,機會成本也高。因此農戶若是僅靠自己的能力進行種植銷售,很難獲得高收益,甚至由于信息不通暢導致血本無歸,以至影響來年的生產,尤其在面對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時更是顯得渺小。雖可與公司等其他盈利組織合作,但也很難保障農戶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權,在這個過程中,農戶除了承擔交易等職責,還需要保障種植的品質等。因此,應加強合作社的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以及企業化管理,形成主導產業與產品,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4 結語
“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是農戶選擇務農致富的重要方式,也是農戶風險規避的有效途徑。從該模式的4種主要類型及其主要特點分析,該模式對于農產品的生產、運輸和銷售來說是一種有利的模式,是傳統農業轉型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的主要模(下轉37頁)(上接6頁)式之一。雖然“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完善,從而更好地推進農業產業化。
參考文獻
[1]王逸豪.拼布藝術形式在裝飾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8(09):122.
[2]張敏.“家庭農場+合作社”經營模式探析——以江蘇省蘇州市為例[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8,32(02):28-33.
[3]王勝男.“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7.
[4]程幫照.畜牧業“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分析[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6,37(02):40-42.
[5]張瀅.“家庭農場+合作社”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新模式:制度特性、生發機制和效益分析[J].農村經濟,2015(06):3-7.
[6]趙曉峰,劉威.“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制創新的理想模式及其功能分析[J].當代農村財經,2014(07):21-2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