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曲藝
摘 要:從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實踐出發,提出利用圖畫創設情境進行詞匯教學的五種方式。結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在情境教學法和“雙重編碼理論”的理論指導下,探討不同類型的詞匯在圖畫情境中的具體教授情況,并提出運用圖片情境進行詞匯教學應遵循的原則,以實現提高學生學習并綜合運用詞匯的能力。
關鍵詞:詞匯教學;圖畫;情境
一、理論依據
1.情境教學法(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是在直接法基礎上發展成熟起來的教學體系。它意在創設英語語用氛圍,設置或模擬真實的場景,供學生用目標語進行實踐交際。語言描述和直觀手段的結合運用是它所強調的模式。《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了英語詞匯教學的語義化、語境化,提倡以語用的角度為詞匯的學習出發點。情境對于詞匯的教學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學情境化和測試語境化也成為了詞匯教學的一個趨勢。圖片等可視化教具就是一種具有生動性、趣味性、聯想性的直觀手段。在圖片基礎上,配合語言描述是一種有效且生動的詞匯教學模式。
2.“雙重編碼理論”(dual coding theory)是心理學家Paivio提出的,他指出雙重編碼分為“言語編碼系統”和“意象編碼系統”。“言語編碼系統”指的是字詞、語句、語篇等。而“意象編碼系統”的一種重要形式就是圖片。兩種編碼同時作用下的記憶效果和鞏固性優于一種編碼的獨立運作。這個理論對英語課堂詞匯教學具有實際意義的教學啟發。在教學中,在附著圖片的句子和語篇中教授詞匯,效果遠勝于單純運用句子或語篇的教學。筆者認為,經過恰當編排整合的圖片可以為目標語的學習和使用提供生動的情境。因此,圖片廣泛應用于第二語言教學。本文以5個教學實際操作實例,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探討如何利用圖片創設情境來服務詞匯教學。
二、圖片情境中的詞匯教學
1.用圖片融合自然拼讀,為詞匯安一個生動的“家”。自然拼讀教學法的核心是教授字母和語音以及二者之間的對應關系。大多數老師利用自然拼讀法教授具備明顯發音規律的單詞,使初學者做到“見詞能讀,聽音能寫”。然而,目前的自然拼讀教學法只做到了音形合一,而忽略了單詞的義。合理利用圖片的編排,將字母與發音的規律體現在有意義的情境中,以簡單的故事為線,創
設情境,逐步豐富情境,從單詞的辯讀到句子的串讀,為單詞的音形義的統一創設自然的學習過程。圖片與自然拼讀的有效結合給了新單詞一個富有語境的“家”,學生興致盎然。如:圖畫中有只貓坐在帽子上。配圖文字為:A fat cat sat on the hat. 圖畫中出現綠樹、一只羊和一只蜜蜂。配圖文字為:A sheep meet a bee near the green tree.在這種情節簡單的一句話故事中,每個單詞的詞意都能通過圖片的配合,自現其意,學生往往過目難忘,印象深刻。
2.用課本插圖引出師生對話,為詞匯呈現搭一個“梯”。新課標強調:合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有效實施英語課程的重要保證,還指出要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英語教材中的插圖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程資源,是教材的第二語言。目前教材插圖的利用率不高,往往一語帶過,淪為一種擺設。仁愛版的英語教材提供了具備可讀性、連貫性和內隱性的插圖。但孤立地呈現插圖不能將插圖的內隱語言外顯。教師應適時地依托插圖,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去討論,在插圖與互動討論的結合中創設語境,依托這樣的語境,同時構建相關聯的對話,分時段呈現詞匯。筆者在教授仁愛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2 Topic1 Section A的新單詞時,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幅風景美麗的戶外圖,從學生脫口而出的river,tree, grass, fish等舊詞引出bee,butterfly等新詞。再看第二幅圖片,環境遭受污染,在對比中讓學生體會mess一詞的含義,同時拋出問題,探究導致污染的原因,自然呈現waste,pollute 等新詞。這個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自然生成,對詞義領會的過程,理解也是順勢而出,水到渠成。
3.用圖片搭配例句,為抽象詞匯撥開一層“霧”。對于一些具有抽象含義的詞匯,單純借助實物、圖片和動作無法有效地呈現它們的釋義。很多老師采取了直接告訴學生其釋義的方法。Bright & Gregory曾說過令人深思的話:“每一次當我們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僻字詞的意思時,我們無異于又一次剝奪了學生練習這種技能的機會。”筆者在圖片基礎上,增加與圖片相匹配的例句,巧設語境,圖文合一,依圖識句,借句識詞。通過例句+圖片的累積效應,學生便可推測出目標詞的含義。
4.從詞源圖到關聯詞義圖,為多義詞串出一條“線”。英語詞匯中一詞多義的現象是詞匯教學的一大難題。詞匯本無義,全看何處用。英語詞匯具備多樣性、靈活性和可變性。在多義詞的教學實踐中,多數教師是遇到一個詞義便講解一個,或者一次性把所有詞義一股腦地教授給學生,忽略了多個詞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學習者循序漸進的心理需求。筆者在教授多義詞時,將重心放在該詞的原型意義或學生最先接觸到的詞義,先以圖片呈現詞源,再擴展其他的關聯的詞義。例如在教授miss這個單詞時,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圖畫情境:一個女孩孤身在車站等車。先出現Miss Brown,其次miss the last bus,最后呈現miss her parents。這些關聯詞義若是能在圖片情境中一一循序呈現,建立詞義之間的聯系,最后形成一幅編排合理的圖組,必能在學習者的腦海留下揮之不去的印象。
5.圖片聯合語篇或對話,為詞匯復現建一個“平臺”。語篇、對話、句子賦予了詞匯生命力,使單詞的交際功能得到了有效的體現。語篇情境的生成不應只依賴語言符號,而應融合視覺符號(圖片)和語言符號(文本)的雙重作用,優化圖文關系將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識記和運用語篇中的目標詞匯。筆者認為,在課堂中,無論創設的是語篇情境、對話情境還是主題情境,都是為輔助教學而服務,應避免過多的懸念和難度,側重點應在于情境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因此圖片情境的加入能夠彌補純文本、
純語言情境的不足,激發學生的興奮點,降低難度,迎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更有效地達到教學效果。如筆者在教授仁愛英語7年級下冊Unit 6 Topic 1 Section B時,就編寫了一個圖文并茂的語篇來復習新詞匯。
Look!Jim.This is my room.Its quite beautiful!I often sit on the and read books. There is a round next to it. My is on the wall. Its next to the . There is a on the bed. It tells me the time. Behind the ,you can see my favorite basketball.Oh,there are some on the floor. I need to put them away.
三、運用圖片進行詞匯教學的原則
1.協同性原則。在利用圖片創設情境進行詞匯教學時,我們不能孤立地依賴圖片工具,而應該聯合使用多重情境,如對話情境、語篇情景、主題情境、問題情境等多種方式協同圖片一起營造學習詞匯的豐富情境。在創設情境時,穿插或并列使用語言和圖片的雙重符號效
應,避免學生的視覺疲勞,避免興趣的流失。這也是對新課改所倡導的多樣化的踐行。
2.圖片情境化原則。在圖片的選擇上,教師應選取具有豐富情境的圖片。例如,在教授動物類名詞時,最好將各種動物陳列在一幅農場的場景圖里。呈現各種交通方式的名詞時,教師盡量提供的是城市的街道背景圖。
單個的事物出現在與之相匹配的生活情境圖中,更有利于學生建立起目標詞匯和生活實際的有效聯系,縮短生詞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盡量做到詞不離句,圖不
離境。
圖片具有想象性、趣味性、可發揮性、可視性,不受場所、經濟等條件的限制。圖片在詞匯教學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有助于學生融入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想象力、觀察力。經過編排的圖組使詞匯不是抽象的、孤立的、零碎的,而是活生生的、可聯想的,這便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詞匯的印象,有助于學生聯想記憶所學的詞匯。教師應善于利用圖片,善于借助其他形式的情境,使之與圖片交相呼應,相輔相成,讓學生在圖畫中感知、理解、運用詞匯,并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楊軍平.基于圖片情境的詞匯復習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4(8).
[2]呂寅梅.用圖片創設情境進行詞匯教學[J].英語教師,2009(7).
[3]蔣明義.圖畫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4]張慶宗.論圖片在語篇理解中的情感功能和認知功能[J].英語研究,2003(3).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基于《英語課程標準》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FJJKXB17-4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