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超
摘 要:一直以來,很多初中英語教師比較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因素,在上課過程中,喜歡運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情感教育的作用。作為現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教育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以較為積極的情感態度參與日常的英語學習,這對初中英語教學的進步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將基于實際教學經驗,淺談一下情感教育的運用,希望能給廣大初中英語教師帶來一些啟示。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英語;教學策略
現階段,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因此,為了能更好地開展初中英語教學,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不斷開發和調動日常教學中的各種情感因素,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提高學生對英語這門科目的情感,以便能切實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
一、教師應注重自身素質對學生情感的影響
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應當要有良好的教態和儀態,保持言行文明、舉止得體,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用自己的友善和溫暖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愛。英語教師應重視自身英語素質與教學素質的全面提高,絕不能被陳舊的教學觀念所束縛,要用積極向上、勇于創新的教學態度和良好的教學行為去教化學生。此外,教師還應加強對中學生興趣取向以及性格特點的研究,這樣一來,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或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才會更有針對性,從而能使積極的情感融匯在整個英語課堂中。
二、教師應在教學中多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
情感教育的主要特點是以情動人,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除了要重視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外,還應當多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眾所周知,初中時期是學生心理變化較為頻繁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的自尊心很強,但同時也極易受到傷害,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學生的自尊心。針對性格較為安靜內向、不敢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應積極地鼓勵他們,對此,教師不妨在課上多設置一些問題或者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去完成,基于此,不斷對那些內向的學生進行鼓勵,讓他們積極發現,并依據他們的回答狀況去判斷其心理變化,從而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打消回答問題時的各種鼓勵,以促使其積極地參與到日常教學或學習活動中。
三、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建立激勵機制
教師的評價通常能對學生的學習發展以及學習心態產生重大影響。一般來說,教師的肯定性評價往往能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英語的自信,從而能使其以較為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日常的英語學習中。反之,如果學生總是從教師那里獲得具有否定性的評價,其自信心或是自尊心勢必會受到嚴重打擊,長此以往,其學習英語的興趣必然日漸衰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以便促使學生以較為積極的情感和心態去學習英語。不過,教師在選擇或創設激勵機制的時候,應當注意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與個性特點,創設或選擇不一樣的激勵機制,要盡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效獲得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從而使其能在獲得進步的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就感。比如,針對一些心高氣傲的尖子生,教師除了要對其進步提出表揚之外,還應適當向其潑一盆冷水,告訴他們驕兵必敗;而面對心存自卑的后進生時,教師應以積極肯定其進步為主,并時常向其介紹一些學習方法,要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期許,以便能重新燃起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四、教師應不斷地挖掘課本中的情感因素
教師不斷地挖掘課本中的情感因素,并將之運用到日常教學中,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英語教學的趣味性,繼而能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在學習譯林版七年級英語上冊
Unit 2 Lets play sports!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大屏幕,為學生展示世界杯的進球集錦,以及看臺上觀眾的狂熱表現,并輔之以動感的背景音樂,以激發學生對運動的熱情,以及學習這一課內容的主動性。再如,在學習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食物和生活方
式,以拉近他們與Food and lifestyle這一課的距離,提高他們的學習的積極性。總之,初中英語課本中蘊含的情感是多種多樣的,像是對自然的熱愛、對偉人的敬仰、對生活的態度等,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應該緊抓每一課的情感基調,并以“以情動人、以情教學”為原則去開展教學活動,這樣做能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能獲得情感的豐富。
總而言之,情感教育對中學生的學習和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切實發揮情感教育的各種優點,教師理應做到以下幾點:其一,注意自身素質對學生情感的影響;其二,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其三,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建立激勵機制;其四,積極挖掘課本中的情感因素。基于此,教師還應在后續的教學中加強對情感教育的研究,以期能將其教育價值發揮到極致。
參考文獻:
[1]王靜.初中英語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0):98.
[2]李艷萍.新課標下情感教育與初中英語教學[J].黑龍江科學,2017,8(9):80-8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