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葉
摘 要: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要想寫好一篇文章,收集材料是首要,好的本土化素材能讓小學生更加積極地習作。從讓小學生通過課文尋找本土化習作素材;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收集本土習作素材;引導學生體驗本土生活,擴展空間、豐富經驗;激發小學生反映本土生活的興趣,提升鑒賞能力等多方面闡述了本土化習作素材的重要性和語文教師如何進行習作素材本土化的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素材;本土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小學作文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長期困擾著語文課堂教學,是形成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組成部分。
很多時候一方面是小學生剛剛學習寫作文,處于寫作文的起始階段,很多學生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寫;另一方面是現在的學生接觸本土化事物的機會日漸減少、閱讀本土文化的書籍很少、眼界局限,很多小學生害怕寫作文,不知如何下筆,平時的積累到了寫作文的時候也用不上,平時積累了大量優美的字詞句直接張冠李戴,寫起作文空話、套話連篇,文章結構條理不清。《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同時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工作中不斷思索、不斷進取,積極挖掘本土的環境、風土人情等和結合小學生的自身優點,試圖以習作素材“本土化”作為突破口,找出適合本土小學生作文的教學方式,讓他們不知不覺中提升習作能力。
一、讓小學生通過課文尋找本土化習作素材
小學語文課本本身包含著大量的習作素材,可是我們在日常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經常把課文教學和習作教學割裂開來,看做是單獨的整體,因此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沒有將課文的知識和習作聯系起來,有些小學生雖然有時候能將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和習作內容聯系起來,但是還比較膚淺,沒有緊密聯系。因此在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的原則下,我們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將具體的課文教學內容直接告知學生,哪些習作素材是本土化的,哪些內容跟本地的風土人情相似……我們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思考,讓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找出本土習作素材和課文的結合點。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閱讀和習作能力比較強,他們尤其喜歡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習作素材本土化的任務。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會因此得到培養,他們寫出來的作文也會與眾不同,長此以往小學生的習作能力就能得到質的提升。因此,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吃透吃準語文教材,教學的時候要適時地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收集本土化的習作素材。通過本土化的習作素材積累,小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語文學習的效率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
二、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收集本土習作素材
生活豐富多彩,小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小學生同樣也可以從生活中獲得知識,語文尤其強調平時的日積月累。小學生雖然各方面都不成熟,但是他們總是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總想探索周圍的一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的時候,要引導小學生認真地觀察本土生活,讓他們始終保持著積極的心態去感知和認識周圍的一切,從本土生活中培養習作的興趣,進而進行習作本土素材的積累。而且讓小學生收集本土的素材,能讓他們更加熱愛家鄉的一切。比如有些小學生在寫《我的家鄉》這類型的文章時,內容很多時候空泛,毫無吸引力。導致這些的原因是他們平時缺乏留心周圍的生活,沒有去收集自己身邊的習作素材。因此教師在習作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重現自己家鄉的美,引導他們收集類似的素材,讓他們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小學生慢慢地也能找到靈感。
三、引導學生體驗本土生活,擴展空間、豐富經驗
美學家羅丹認為生活中充滿了美,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平時多引導小學生觀察本土的生活,讓他們發現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讓他們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
在作文教學的時候可以即興引導小學生觀察周圍美好的人或景,讓他們再次感悟和體驗已經熟悉的生活環境,從中找出從未有過的深刻認識,讓作文素材進一步充實起來。比如體驗十里銀灘之美,讓小學生觀察日出日落,體驗日出日落等壯麗的自然景觀。
我們還可以組織小學生收集本地客家方言、民間故事,通過老革命家了解大亞灣抗日期間的斗爭故事,探尋大亞灣的民俗民風,走進傳統節日……這些材料不僅可以作為習作最鮮活最生動的素材,還能增強小學生對自己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激發小學生反映本土生活的興趣,提升鑒賞能力
習作的本土化是一個提高認識、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創造時機,激發學生關注本土文化,深入觀察了解本土文化的激情。每次習作之前,要對作文題目有針對性地提出要求,分析本土的新事物、新變化,對新出現的事物要有所了解,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比如隨著大亞灣石化項目的深入發展,班上很多學生都能說出自己周圍出現了哪些新事物,家里有了哪些新變化,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逐步分析新事物、新變化的緣由,分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樣一來小學生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得到加強的同時,也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要引導小學生在平時多觀察、多體驗,以豐富多彩的本土生活實踐去激發小學生表達的欲望和習作的興趣,讓作文教學“本土化”,讓作文教學更有魅力。
參考文獻:
易紅玲.小學語文課堂探究性學習的開展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6(26).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