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凡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教育事業得到了顯著的進步,社會也越來越關注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小學教育,開啟了新課改對教學的全面探索之路。小學語文在小學教育中十分重要,其中語文作文教學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眼下,由于小學生課外閱讀量欠缺使得學生在作文寫作方面有所不足。
關鍵詞:課外閱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重要性
作文能夠反映出小學生的情感表達、語言組織等能力。但在實際寫作中,小學生很難將自身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這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分不開的。為了使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課外閱讀是一種有效途徑,不但會使小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更加豐富,還可提升閱讀水平,將其應用在寫作當中,能夠使小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由此可見課外閱讀在小學生語文寫作中的重要性。
一、課外閱讀能提高小學生對作文的興趣
無論哪門學科,興趣永遠都是學習的源動力,只有擁有了興趣,才能更加樂于學習。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難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使之逐漸被社會所淘汰。在現有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是單純地按照課本內容進行講解,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并不會產生太大的興趣,使得學習效果并不顯著。
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以以“假如我是一棵樹”為題目進行寫作。老師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出發點,這時便可讓小學生閱讀《十萬個為什么》,使學生能夠借鑒其中的名詞佳句,例如生機盎然、郁郁蔥蔥等,此外還有“月光下,這顆古槐葉子是那樣蔥蘢,枝干是那樣粗壯,遠遠望去,真像一位手執利劍的勇士。”等比喻句,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還使思維得到了拓展,將積累的詞匯與手法融入寫作中。
二、課外閱讀能夠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小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局限,使得其寫作能力較弱,只能在課堂上學習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由于這種限制使得學生難以將寫作潛力很好地展現出來。這種教育模式會捆綁住學生的思維,在進行作文寫作時無所適從,即便能夠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大多是模板式或是白話式作文,這種現象極為普遍,需要通過課外閱讀來彌補這一缺陷。
例如,在六一兒童節,教師要求學生以“我的節日”為題進行寫作,絕大多數的學生思維固化,全篇文章缺少新意,故事平淡無奇。但借助課外閱讀能夠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在描述時能夠借助“六一是孩子們的天堂,六一將令你心花怒放;六一是你的期望,六一你可以激情奔放”這樣的句子。此外還可以使用“好好學習,壯志凌云,當一代新人;天天向上,做棟梁材,創千秋大業”等名句,不但增加了文采,還增加了深度,使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在課外閱讀中得到提升。
三、課外閱讀可以積累小學生的寫作素材
素材是寫作中必要的環節,只有素材才能使作文更加具體,更加豐富,素材是作文的靈魂,占據著重要位置。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與家長都對素材不夠重視,除了課堂上學習的素材之外,小學生經常在《小學生作文選》中尋找,這也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作文閱讀書籍之一,但里面卻鮮有小說或是神話故事,使得小學生在積累素材時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師在講解抒情文時,可以讓學生將對某人或某事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之后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但由于小學生在素材累積方面的不足,使得作為內容空洞,言語辭藻比較單調,會嚴重影響寫作的質量。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格林童話》等課外讀物,能夠使學生在通話中尋找素材,感受通話故事中的浪漫色彩,使小學生的寫作更加精彩,進而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四、課外閱讀利于小學作文教學的順利開展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是一項重點工作,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才能實現。但目前的教學現狀是教師不重視,學生沒興趣。這主要是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枯燥乏味,內容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導致教學質量持續低迷。此外,小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閱讀量與寫作能力不成正比,使得小學生漸漸討厭上作文課,教師的教學工作開展起來受到一定的阻礙。
例如,教師以“人物傳記”為題要求學生進行寫作,首先想到的就是從課本中展出人物題材,教師在課外拓展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學生的思考,使得課堂氣氛低沉。如果教師將課外讀物推薦給學生,如《貝多芬傳》《拿破侖傳》等,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不但會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良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五、能夠提高小學生作文的社會意識
小學生在進行作文寫作時,不單單是文字積累,為了迎合教師的教學任務,而是要更多地關注社會實際,與實際生活進行關聯,做到學以實用。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思想意識,將其運用到寫作當中。
例如,教師在進行與啟迪有關的教師作文教學時,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尋找靈感。這時《雷鋒日記》等課外閱讀就能發揮較大作用,通過名人的精神教育學生,能夠貼近實際生活,提高學生的社會意識,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實現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目標。
綜上所述,課外閱讀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不但能夠使學生更加熱愛學習,還能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讓教育事業與時俱進,使小學生的作文教學得到進一步提升。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