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雨云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由于語文課本上的知識比較廣泛,如果學生不能及時將課堂所學知識點及時轉化為生活思維的方式,那么語文的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使得后面學習更加高效。
【關鍵詞】預習習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當前世界飛速發展,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為了使學生在離開學校之后還能繼續學習,就需要對其預習習慣進行培養。但是小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得到較好的教育,就很難養成預習習慣。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教學?如何能真正地將預習習慣教學模式應用到實際的課堂中呢?
一、教學中運用預習習慣模式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語文思維
語文學科的學習要求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對語文學科的抽象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它們的學科基礎內容之一就是語文知識。因此, 在教學中運用預習習慣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學生對于語文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為小學生打下良好的語文基礎。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對于專業性語文知識的學習要求不高,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能力,并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熟練地應用語文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掌握將語文知識靈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能力,讓小學生學習到的語文知識真正地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二、預習在小學課堂中的應用
(一)更新傳統課堂觀念,凸顯預習習慣的地位
培養預習習慣需要更新傳統的學習觀念,凸顯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一枝獨秀”,是語文課堂的主宰者和發言人,學生成為語文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主體性和積極性大打折扣,成為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障礙。教師應該改變傳統僵化的預習觀念,樹立師生平等的意識,給學生更多發言和表達的機會,減少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的障礙,讓語文預習過程變成學生培養預習習慣的過程,從而使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既富有生機又充滿情趣。
語文教學過程是知識傳授,交流思想,共同學習和進步的過程。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及時掌握小學生學習的進度和狀態,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感受學生的心理和情感,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預習精神和思想。師生應該共同努力,在語文預習和學習中,要相互理解,交流心得,加強溝通。這是破除傳統師生關系,培養良好的預習習慣的基礎和前提。語文課堂,既要授之以魚,也要授之以漁,知識和方法同樣重要。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應認真體會教師的教導,并切實加以貫徹,實現師生在預習中的雙向互動。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思想。教師可以在新課開始前設計一些從易到難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然后在課堂上根據學生預習的效果,與學生一起分析課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新課標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應該進行更加頻繁的交流,師生之間互相學習,使得學習氛圍更加融洽。教師應該重點培養學生敢于問問題的習慣,當學生能夠問問題時,說明他進行了一定的思考,而學生思考的過程就是預習的過程,這種習慣是需要教師鼓勵的。在教學中,教師不應該一股腦地將所有的知識全部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應該在課堂上不斷地引導學生思考,最終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相關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
(二)巧用電子白板授課,強化語文課堂預習習慣
在小學課堂中可以巧用電子白板授課,強化課堂預習習慣培養。交互式電子白板在語文預習系統中的作用體現在:可以綜合利用文字、圖形、影像、聲音、音樂及自制演示系統等資源生動形象地展示語文預習內容,為小學生提供更加有聲有色的語文課堂。教師還可以在預習過程中進行指導、講解,對學生的錯誤及時進行糾正,更好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小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事物,實現理論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例如,在《祖父的園子》一文中,筆者用電子白板輔助預習,為學生播放了各種動物以及自然植物和風光的圖片、視頻,然后讓學生寫一段話進行描寫。這樣打破了學生與自然“親近”的客觀限制,以電子白板作為媒介,實現了預習習慣培養,也體現了語文要素的重要性。
(三)夯實語文基礎知識,實現預習習慣全面發展
培養預習習慣,需要讓小學生夯實語文基礎知識,提升語文基本素養。在小學語文預習實踐中,聽、說、讀、寫是預習的重點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是走向深層對話的基礎預習任務,只有打好基礎,才能走向深層。這里有幾個要點。
第一,強調多讀。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端正讀書的態度,廣泛閱讀,有效精讀,熟讀精思,多角度理解,深刻領悟,從而為語文素材的積累與閱讀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二,強調預習習慣的有效融合。關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仿寫是一條可行之路。例如,在《桂林山水》這篇課文中,筆者要求學生按照課文進行仿寫,介紹自己的家鄉或者一處自己喜歡的地方。這為小學生描寫一處美麗的地方或者風景提供了一種高超的寫作方法,激發了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第三,幫助學生培養樂于動筆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寫日記。寫日記可以提高寫作能力,熟悉、掌握更多的語文詞匯。把每天所做的事記錄在日記中,可以令學生自我反省;將生活中有趣之事記錄下來,可以豐富作文素材;寫日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力。
(四)預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興趣是學習新知識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激情。首先,教師要利用適合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一旦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對新事物和新知識產生好奇,也就有了探索新知識的欲望,可以激發學習激情。其次,充分利用各種時間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除了課堂時間,還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培養學生的語文預習習慣,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要預習
備課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備課質量會極大地影響學生實際學習的效果。語文知識本身就較為抽象,并且其知識是自成體系的,對語文知識進行實際的使用存在較多的可能性。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還較小,他們對于抽象知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礙,因而一部分學生在對語文知識進行實際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比較困難。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之前,應根據將要教學的內容制作好課件。備課過程一般分為課前準備階段與課堂演示文稿兩部分。在進行實際的演示文稿制作過程中,應該有一定的順序,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使學生跟隨教師的腳步來對課堂上的知識進行更加透徹的理解。
經過前期的預習準備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之后,就需要將前期的成果進行詳細的教授。講課是將其前期準備完全輸送給學生的一個關鍵環節。教師在進行講解時,應該注意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不要一下就將所有的語文知識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應該盡可能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自己思考,而后帶領學生探索新的知識。特別是在對課堂習題進行挑選時,應該盡可能地使習題更加具有代表性,使學生通過習題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所學的知識。在進行實際教學時,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根據教學經驗對課程體系的重點與難點進行著重講解。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不同的學習難點,因此不能使學生對每個部分的知識都有較好的理解。而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不僅可以對遇到的問題進行一定總結,還可以在網上對學生的疑問進行及時解答。當學生對某個部分的知識有了更加詳細的了解之后,就會增強自信心,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得到較大的提升。
總之,努力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已經受到了教師的廣泛關注。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飛速發展。我們應該在小學語文練習中,破除各種練習和學習障礙,建立多元主體之間的深層次對話,更新傳統教學觀念,創造預習的小學語文課堂。同時,教師也要轉變語文教學方法。對小學生的預習習慣培養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馬宏斌.如何利用預習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中國校外教育,2017(01):66-67.
[2]邱建偉.讓閱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旋律[J].新課程(上),2015(04):28.
[3]周萍.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J].神州(中旬刊), 2016(12):11.
[4]楊會.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預習習慣[J].學周刊B版,2014(0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