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荷鋒 張菠菠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理財觀念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和個人通過相關的互聯網理財平臺或產品進行投資。大學生對于互聯網理財的了解和認知也在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而不斷深化。有學者認為大學生在學生時期培養理財能力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之一[1]。但由于社會、學校以及大學生自身理財觀念的認識缺陷,大學生在理財能力的培養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
縱觀學界之前的研究,大學生理財問題主要表現為如下幾種。第一,學生缺乏理財觀念。劉秋英等(2014)研究發現,大學生因為收入來源有限,日常生活消費較多,大多數學生認為理財活動可有可無[2]。第二,學生不知道學習理財的途徑。吳芹和楊吉(2010)調查了上海商學院財會學院的學生個人理財狀況,發現理財并沒有被大學生普遍接受,部分學生雖有理財的意愿,但是不知道如何獲取和學習理財知識,他們更多只是希望學校能開展簡單的理財講座或課外活動[3]。第三,學生群體理財模式差異性大。黃偉明和周源源(2010)根據調查發現,大學生的理財行為有群體性差異,通過按照男女性別、專業背景、生源來源、年級等因素分析,大學生的理財模式基本分成三種:富裕型、溫飽型、貧困型[4]。富裕型學生有理財意愿,但無理財能力;溫飽型和貧困型學生少部分有理財意愿,但無資金實力。
互聯網理財的蓬勃發展正在改變和形塑大學生的理財意愿和理財觀念,大學生對于余額寶和微信理財通等互聯網理財產品的認識正在逐步提高。研究大學生互聯網理財可以探究大學生的理財觀念,發現大學生理財教育的盲區,進而對大學生開展合理有效的理財教育,引導大學生理性參與理財活動。
本研究通過互聯網調查和實地調查問卷的形式對無錫地區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以大一至大四學生為調查對象,以無錫各大校院為單位展開此次調查。本次調查時間為2018年3月—4月,共發放問卷250份,回收231份,問卷回收率為92.4%。在本次樣本調查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分別為57.58%和42.42%;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學生的比例分別為20.35%、23.81%、40.69%和15.15%;理科、經管、藝術、文科和其他的專業大學生的比例分別為32.9%、25.97%、12.12%、16.45%和12.55%。
大學生的經濟狀況直接影響著大學生互聯網理財的資金來源。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的收入構成中,76.19%的大學生收入來源于家庭;45.02%的大學生收入來源于校外兼職;34.2%的大學生收入來源于三金(獎學金、助學金、助學金貸款);只有14.29%和11.26%的大學生主要收入來源于各類投資活動(股票、債券、基金等)和來其它渠道。這表明大學生收入來源較為單一,獨立謀生能力差。而大學生的收入狀況也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每月的可投資或理財的額度,這主要是因為大學生主要的資金來源于家庭,而各種校外兼職和三金等資金來源不穩定,再加上大學生資金有限使得可投資金額變少。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47.62%的大學生每月可投資或理財的額度為500元以下;30.74%的大學生每月可投資或理財的額度為500-1000元;15.58%的大學生每月可投資或理財的額度為1000-2000元;只有6.06%的大學生每月可投資或理財的額度為2000元以上。
由于金融宣傳和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大學生對于互聯網理財產品的了解日益增多。調查數據顯示,74.46%的大學生是從網絡渠道了解理財產品,39.83%的學生是通過親朋好友介紹得知,還有23.81%的大學生是通過報刊雜志獲得信息,而剩下17.72%和20.78%是通過廣播電視和其他渠道獲得。這表明大學生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認識渠道主要來源于網絡。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學校層面目前還缺乏對大學生理財的教育,缺少對大學生理財能力的培養。數據還顯示,67.97%的大學生了解寶寶類理財產品(例如余額寶),54.11%的大學生了解P2P理財產品,50.22%的大學生了解網上定期理財產品,41.56%的大學生了解基金理財商品,也有20.35%的大學生了解其他互聯網理財產品。這說明,互聯網的高度普及使大學生對互聯網理財產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同時他們也掌握一些初步的理財知識。
1.大學生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主要目的。大學生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除了好奇和學習外,增加收入也是其主要目的。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69.26%的大學生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是為了增加額外收入,46.75%的大學生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是為了學習理財知識,也有32.03%的大學生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是為了資產保值和增值,而有12.99%的大學生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是為了其他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額外收入,這契合大多數學生想提高消費水平的想法。大學生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主要目的也會受到大學生所學專業影響,從下表1可以看出,經管系和理工科的大學生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增加額外收入的同時能學習理財知識,而藝術類、文科類和其他專業的大學生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加額外收入,因此專業背景會對大學生學習理財起到不同的影響。
表1 各專業大學生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目的
2.大學生互聯網理財經驗。由于互聯網理財的啟動時間較晚,加之大學生社會經驗有限,很多學生只是嘗試性的接觸互聯網理財產品。調查數據顯示,53.68%的大學生互聯網理財經驗在6-12個月之間,14.72%的大學生互聯網理財經驗不到3個月,不過也有5.63%的大學生的互聯網理財經驗在2年以上,由此可知,大部分學生缺乏互聯網理財知識,互聯網理財經驗也比較匱乏。而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受教育時間長,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也相對較多,他們相比低年級學生擁有更多的互聯網理財知識;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大學生的收入來源,消費結構,以及互聯網理財觀念都會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見表2)。
3.大學生愿意接受的互聯網理財期限。大學生的資金有限、知識不足,對于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普遍較短。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53.68%的大學生愿意接受的互聯網理財期限為3-6個月,14.72%的大學生愿意接受1個月以內的互聯網理財期限,只有極少部分5.63%的大學生愿意接受2年以上的互聯網理財期限。從中看出,大學生較為關注短期理財產品。此外,從(下表3)可以看出大學生每月的投資額度對大學生愿意接受的理財期限也有一定的影響,理財額度越高的大學生愿意接受的互聯網理財期限越高,這說明富裕型大學生對互聯網理財更好的了解和認知。盡管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有限,但還是會有很多大學生選擇理財,選擇接受3-6個月的互聯網理財期限的學生最多。
表2 各年級大學生互聯網理財經驗
表3 大學生愿意接受的理財期限
1.大學生互聯網理財風險偏好。大學生的理財知識和經驗有限,普遍屬于保守型投資者。調查顯示,48.48%的大學生在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時會優先選擇風險低、收益低的理財產品,32.9%的大學生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時選擇風險中等、收益中等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只有12.12%的大學生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時會選擇風險高、收益高的互聯網理財產品,也有及少數6.49%的大學生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時會選擇其他理財組合的互聯網產品,由此可見保守型的大學生占大數,激進型的大學生占少數。
表4 互聯網理財調查概要表
2.大學生購買或減持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原因。目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種類多種多樣,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品質也參差不齊。從表4可以看出大多數大學生在購買或減持互聯網理財產品時,優先考慮的是產品的風險大小,其次考慮的是年化收益率和資金流動性,最后考慮產品平臺的知名度和操作步驟,也有極少學生會考慮其他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優先關注理財風險,大學生風險承受能力低,更愿意購買保守型理財產品。
1.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發展的建議。當前,互聯網理財產品發展快速,但互聯網理財產品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互聯網理財產品本身存在較大風險,產品容易受到宏觀經濟、國家政策和外部市場沖擊的影響。其次,互聯網理財平臺存在風險,如資金安全風險和信息安全風險。新聞媒體也時常報道投資者因平臺負責人跑路而導致資金流失,且無法得到賠付的案例,這使得部分投資者對互聯網理財心存質疑,而資金安全是投資者判別風險的最直觀因素。同時互聯網理財產品一直存在的監管和法律方面的短板,部分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安全性產生懷疑。
從大學生對互聯網理財產品建議方面來看,從表4可以看出60%以上的大學生期望互聯網理財產品可以提高服務質量,注重風險管理,使得大學生在咨詢維權方面更有保障;有70%以上的學生更希望互聯網理財產品可以完善信息披露,提高交易的安全性,這樣可以保障消費者知的情權,保證消費者的資金安全。
2.對學?;蛏鐣碡斀逃慕ㄗh。雖然大學生對互聯網理財產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認知,也知道如何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但是大部分學生對理財的認識程度都不夠。因此大部分學生期望學校和社會重視對大學生互聯網理財的教育,從表4可以看出大多數的大學生期望學?;蛏鐣軌蜻M行個性化的理財指導及開設理財類課程和講座,大學生希望可以從多方面擴充自己的理財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財能力。
通過以上調查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互聯網理財雖有初步認知,但大學生的互聯網理財意識和能力都存在很大缺陷。同時,學校和社會等方面也缺乏對大學生互聯網理財的教育和引導。
首先,大學生互聯網理財知識有限,對互聯網理財知識的學習渠道主要來自于網絡,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缺乏深入的研究,這點在非經管類專業的學生中尤為突出;其次,大學生互聯網理財經驗較少,風險承受能力低,這點與大學生生活狀況和學習特點有關,大學生對于互聯網理財更多是懷抱好奇的心態;最后,由于大學生心理的不成熟,在加上社會出現的一些不良消費風氣,很容易影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造成大學生的非理性理財現象。
由于互聯網理財是新型的理財方式,大部分中國家長對于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非常有限,大學生缺乏學習理財的家庭環境。而且,大多數中國家庭認為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專業學習,而個人獨立謀生能力以及理財能力都是畢業之后才考慮的問題。這就導致很多大學生收入來源都過于依賴父母,大學生很少關注自身的財務狀況,進而對理財問題不感興趣。
由于互聯網理財日新月異,很多學校互聯網理財教育滯后,缺乏完善的理財教育體系。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很多高等院校只重視專業知識的教育,而忽略了大學生理財能力的培養。很多學校即便是開設公選課或選修課,也很少設有理財課程;在學校舉辦的各種競賽中,也很少出現與理財相關的活動或競賽,學校缺乏對大學生理財的正確引導。大學生的社交朋友圈或論壇上也很少有關于理財的探討交流,學校沒有形成適當的理財氛圍,也沒有為學生提供有效的理財交流平臺。這些都是導致大學生個人理財知識匱乏,理財觀念缺失的主要原因。
社會缺乏對大學生互聯網理財的關注,不注重保護大學生理財的權益,只是簡單的呼吁大學生要遠離金融市場,這些措施無助于學生理財能力的培養,只會造成更多的金融文盲。同時,大學生市場是當今社會互聯網理財的潛在市場,而很多互聯網金融機構都忽略了大學生這一潛在客戶。金融機構很少走進校園普及理財知識,也很少有專業人士或新聞媒體為學生提供互聯網理財指導及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宣傳和介紹。此外,我國互聯網理財環境也不成熟,政府在政策監管方面存在空白,也缺乏規范健全的互聯網理財法律體系。
首先,大學生應該樹立科學正確的理財觀念,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理性消費和生活;其次,大學生應該適當學習理財知識,關注互聯網理財風險,了解互聯網理財產品并能適當參與其中;最后,大學生應該多參加學?;蛏鐣_設的理財活動,多積累理財經驗,提高自身理財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家長應該學習現代教育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進行財商教育。父母應該從自身做起,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和理財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有意培養大學生互聯網理財興趣,讓大學生適當參與到互聯網理財之中,這樣不僅是為了體驗生活,接觸社會,更是為了鍛煉大學生獨立自主能力。
學校在注重大學生專業知識的提升之外,更應該注重大學生理財能力的培養,將理財教育列入培養方案中,開設有關投資理財的課程,同時非經管專業的同學也可以選修經管類專業的課程。多舉辦有關理財的各種活動,成立有關理財的社團或論壇等理財平臺,并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理財氛圍與交流平臺。校內老師和校外專業人士共同為學生開設有關理財的課程或講座并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財指導,共同提高學生的理財能力。
社會需要為大學生理財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應該完善互聯網金融政策監管體制,健全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新聞媒體應該正確宣傳互聯網理財以及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優缺點,也可以開設有關理財方面的節目,正確引導大學生參與互聯網理財。各類金融機構除了提供優質理財產品以外,更應該注重投資者教育和風險教育,為社會營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環境。
由于互聯網應用的推廣和金融宣傳的深入,互聯網理財活動日益增多。大學生互聯網理財成為學生學習投資和理財的常見途徑。由于受到大學生個人理財知識有限、學校理財教育薄弱、家庭理財教育匱乏等因素影響,大學生互聯網理財能力普遍較弱。為了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和理財能力,學校、家庭和社會需要共同發力,為大學生理財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著力培養學生的財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