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茜
【摘要】隨著新生代畢業生就業的轉變,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支持,衍生出中小企業創業與經營專業。作為新增高職專業,以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通過對中小企業創業與經營專業的市場需求分析,明確典型工作崗位,分析典型崗位的工作任務,提煉出知識技能素質,進而對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方法、考核體系評價進行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中小企業創業與經營專業 ?人才培養目標 ?專業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001-01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迫不及待的在校期間就開辦了自己的企業,并投入相當多的精力開始經營。通過中央教育網了解到,有調查機構數據顯示,我國大學生畢業后自主創業的比例持續提高,尤其,專科畢業生由于就業工作的局限性以及90后對工作的定位不同,更多的選擇了創業。另外,通過這幾年的經驗積累,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存活率顯著增加,收入也具有很大的優勢。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介紹,我國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畢業生就業創業人數“雙增長”。為了符合市場的需求,教育部新增中小企業創業與經營專業(專科)來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結合四川成都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培養出符合四川地區中小企業創業與經營的人才,服務于區域經濟。
1.人才培養目標
面向以成都為重點輻射西部地區輕工行業為主的中小企業,培養具有責任心、進取心、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在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下,掌握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管理基本技能,熟悉創業與中小企業經營、管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在我國企業創業與管理法規、政策下,畢業后能夠自主創業,同時,能經營該企業,具備戰略思維的創新復合型管理人才。
2.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形式
2.1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根據該培養目標,依據該專業對應的典型崗位(企業主)——典型工作任務——提煉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素質——將各崗位的知識、技能、素質進行重構——項目課程的思路來構建該專業的課程體系。形成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創新拓展課、公共選修課五種形式。
2.2教學形式
所有的課程盡量以項目化來進行,將項目課程按照創業項目“創辦企業——管理企業——經營企業”的實施進程進行時間以及先后秩序的排列,此外,作為企業的創辦人軟素質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個培養期間貫穿“情商”培養,形成“3+1”的模式。可見圖1。
在學生大一期間,便給學生培養創業意識,定期邀請中小企業創始人走進學校以講座的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大二期間開始實施導師制度,每名老師負責跟蹤10名以內的同學,幫助他們發現項目、啟動項目,或者利用業余時間做兼職,觀察企業的運營。大三期間,在掌握了大量理論知識后,要求每位同學以團隊形式進行創業項目的實踐,項目可來自企業、學校、家鄉,利用當地政策優勢,根據家鄉資源特征、產業特征、市場特征確定創業項目,結合學院其它特色專業進行,如食品生物、包裝設計等省重點專業聯合創辦企業,實現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復合型團隊,從產品、技術、運營、融資、環境五大要素進行,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創業能力等社會能力。
3.教學方法
針對該專業培養對象的特殊性,應該提倡“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方法,所有的課程內容都是為學生今后的創業所服務的。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程依照教學的內容在情景法、案例法、任務驅動法、項目化等教學方法中進行選擇,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開拓視野,借助于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實現學生為主導,教師為輔的授課形式和教學理念。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及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答疑解惑、學習效果反饋和總結,體現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學的特色。
組建專業指導委員會。其主要人員由學院專業帶頭人、中小企業協會、企業家共同組成,每年召開專題研討會,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推行“校企合作、項目化培養、個性化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走“校企深度融合”的道路,加大實踐教學比例,采用模擬項目、真實項目進行教學,做到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4.考核評價體系
中小企業創業與經營專業在畢業考核的過程中,應該重在對學生的管理實操能力的評價為核心。可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畢業條件除了常規的修滿學分、獲取相應的技能證書等條件外,在每年5月份之前,如果該屆畢業的學生已創辦企業,并持續經營3個月以上。由畢業評審組進行審核,審核通過者視為達到畢業條件,可以順利畢業。畢業評審組由系主任、專業主任、教研室主任以及專業教師不少于5個人的團隊,前往該學生團隊經營的企業,根據該企業的營業收入、企業規模、盈利模式、團隊建設及管理制度等進行考察,分數60分以上合格者,將免修畢業論文環節。
參考文獻:
[1]《2017年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R].中國人民大學.2018.1
[2]崔穎.高校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3]羅蘭.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構建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6
[4]李海燕.關于職業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2(5):42-43,46
[5]姜大源,吳全全.德國職業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