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忠
【摘 要】堅持內涵式發展,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當前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本文以分層教學改革必要性為切入點,基于我院會計專業實際分別從分層教學模式選擇、分層標準的選用、分層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課程體系設置、分層教學實施、評價及分層教學管理方面探討如何開展會計專業分層教學改革。
【關鍵詞】分層教學;人才培養目標;分層評價
1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施分層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高考中考改革改革的深入推進,各高職院校的生源普遍呈現出顯著的多元化趨勢。截止到2016年9月,江蘇公立高職院校就有6種生源渠道:中高職銜接(俗稱‘小3+2)、對口單招、自主招生、高招、高本銜接(3+2和4+0)以及注冊招生,高職院校的學生構成日漸復雜化、多元化。受高考人數總體下降及本科招生政策調整的雙重影響,高職高專生源質量總體下滑明顯;同時不同渠道來源的學生在學習能力、態度、專業定位及自律性等方面差異明顯,而且學生需求多樣化趨勢日漸突出。面對這些新情況,多年以來高職院校單一、固化的教學考評方法已難以適應日趨多元化的學生需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給學生管理、教師授課考核及專業實習等各項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這是當前各高職院校普遍面臨的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已經由過去粗放式規模化擴張轉型為集約型內涵式發展,因此短時間內既不能大規模的增加教學資源,但又要提高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分層教學改革為解決當前的矛盾提供了一種全新視角,為適應學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多種教育教學模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程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教育,并在各自的基礎上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它不僅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而且適應了現階段生源現狀,也符合社會對專業人才的多樣化的需求。同時分層教學是在增加現有的教學資源的前提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水平,因此在高職院校中展開分層教學是十分必要與可行的。本文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際出發,探討了會計專業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可行性以及具體實施過程。
2 分層教學模式選擇
高職院校在具體實踐中通常有兩種分層教學模式可供選擇:專業分層與課程分層。
2.1 專業分層模式
該模式需要根據一定的標準(學生來源渠道、學習目標定位、學生學習習慣效率效果等)將學生重新劃分成不同層次的教學班并開展不同層次與水平的教學活動。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既有的條件與水平下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與技能,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與水平獲得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同一層次的學生在學習能力、目標等方面的相似性使教師能夠高效的完成專業教學活動,教學效率與效果獲得顯著改善。
2.2 課程分層模式
形式豐富多樣,具體而言包括: 班級內部的隱性分層教學模式,強調對學生自尊心的保護; 班級內部的顯性分層教學模式,配合激勵措施,有利于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班班之間的歸級交叉顯隱結合教學模式,分層更為細致,尤其適用于公共課程。
實踐中根據分層操作過程中各層內部學生是否可跨層調整,分層模式有又可分為“固定分層”和“動態分層”。其中,“動態分層”更有利于在跨多學期的同一門課程中開展,在單學期的課程中也可結合課程“模塊化”來實施。
會計專業分層教學模式選擇方法:對于入學的新生,簡單的根據入學成績及個人興趣等進行分層是一種不太科學的做法。如果選擇專業分層教學模式,建議至少在完成《基礎會計》及《會計基本技能》等專業基礎課程后根據學生表現及成績進行分層是比較恰當的。對于學生之間差異不顯著的院校可以考慮課程分層教學模式,更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學效果。
3 科學選用分層標準,精準確定分層人才培養目標
只有選定科學合理的分層標準才能有效的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區別開來,分層標準的選用是分層教學改革實踐遇到的首要難題。筆者認為科學有效的分層標準需要考慮三個層面:
1)通識素養層面
主要包括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語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溝通能力等。這些信息不是學生短時間內可以形成或改變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借助此類信息可以對學生的學習基礎條件以及學生的“三觀”有全面認識;
2)專業素養層面
結合學生在入學后一段時間的專業表現及專業認知態度,分析學生的專業潛能及專業提升空間,為進一步的分層指明方向;
3)技能素養層面
結合學生的身心條件(包括反映能力,首腦協調能力,思維敏捷性等)綜合評判學生在專業技能方面拓展空間與水平,為職業指導規劃奠定基礎。
我院在會計專業分層標準選擇方面的具體做法是:采集我院近三年畢業生的15項數據(專轉本學生數/年級學生總數、專升本學生數/年級學生總數、專接本學生數/年級學生總數、自考學生數/年級學生總數、專業資格證書初次及最終通過率、英語A級B級四級六級通過率、計算機考級通過率、圖書館借閱總冊數、各種表彰次數、各種處分次數、各年度平均不及格率、生源渠道),通過STATA、SPSS分析各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探究不同來源渠道的學生個體之間的顯性差異并以此為基礎通過聚類分析驗證分層教學培養的可行性,結合本院近年數據,我們發現學生來源渠道與學生成績及就業質量相關度較高,因此我院我們暫時將分層人才培養目標初步定位為以下三種類型:學歷提升型、專業技能型及專業綜合型。來源于提前批次單獨招生及3+2專科(中高職銜接)的學生由于文化基礎、學習能力及自律能力相對較差,這類學生不宜講授過多的專業知識及專業研究方法,專注于培養他們的某種專業技能及職業素養,形成一技之長,一般應分類為專業技能型;我院每年都有相當比率的學生對于專轉本、專升本等有強烈需求的可以分層為學歷提升班;其他來源渠道的學生可以綜合技能型。
4 分層教學具體實施
4.1 課程體系設置
學歷提升型的課程體系偏重于培養學生“考得上”、“讀得好”、“準研究性人才”等方面,課程體系在基礎通識教育方面比較突出;專業技能型的課程體系偏重于學生的某種專業技能(如點鈔,珠算,小鍵盤等),訓練課程占比較大,全力培養他們的頂級專項技能;專業綜合型的課程體系則是將重點放在專業綜合能力的形成與培養方面,課程體系側重于會計、財務及稅務等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及專業判斷能力提升,將來在實際工作中能夠獨當一面,有專業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2 分層教學實施
會計專業教學的特征決定了分層教學教學過程的分層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案例及例題體現分層。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情況由淺入深的舉例,既能滿足學困生的學習要求,又能激發優等生的學習興趣。2)作業分層。教學的效果通過作業可以反映出來,因此,符合學生實際的作業過程,也要分層,由此來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能力。
4.3 分層教學評價
對于專業技能型的學生,應做到考試與考查相結合,并適當增加考查課的比重,盡量減少死記硬背的考試形式,增加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考試比重。而對于專業綜合性的學生,其考試內容、份量、難度均應適當提高,除了參加校內規定的各門功課的考試外,還必須參加并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證和助理會計師資格考試。對于學歷提升型則要強化學生在英語、計算機及數學等課程方面的應試能力并兼顧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考核。
5 分層教學管理
通過制定靈活機動的分層方法體系,動態監控學生狀態的變化,對于需求變化顯著的同學經教師推薦并經院系考核可以在各種類型班級中機動;對于不同類型的教學班在畢業實習,專業實習及畢業論文等方面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有效管理辦法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的需求。
綜上所述,提高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關鍵是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個方面的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發展,從分層次教學改革的實際效果可見這一模式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秦曉慧.分層教學 因人施教[J].山西教育,2013(17).
[2]吳韻琴.基于單考單招的會計專業中高職一體化銜接問題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12.
[3]劉小丹.分層教學模式評述[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7(3).
[4]韋國祿.分層教學法初探[J].中外教學研究,2006(5).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