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芬
摘要:我國高職院校近幾年規模發展很快,加上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用人單位對財會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學校在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設置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主要就高職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以期培養社會需求的具有一定財稅知識的綜合性人才。
關鍵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目標
1.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1培養目標缺乏準確定位
我國目前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不明確,主要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只強調高職院校的特殊性,只重視實踐能力的訓練,過分重視學生對于會計業務的操作技能,從而忽略了理論知識的學習,淡化了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影響了學生擇業的廣度與未來職業的發展。第二種是照搬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過分強調基礎理論教學,一味地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高職教育的特殊性,造成學生缺乏基本操作技能,會計職業能力和職業態度的培養、形成受到阻礙,不能滿足就業崗位的實際需要,這會增加用人單位的再培訓成本。
1.2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突顯出職業教育的特點,盲目地照搬普通本科教學的課程體系,也沒有考慮新形勢下人才市場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要求,即很多高職學校的教學仍然以傳統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為主;教學形式的核心仍是教師、課本以及課堂。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將各個學科的知識綜合運用,更無法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職業能力。另外,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重理論而輕技能。我國大部分職業院校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繼續使用重理論而輕技能的教學模式。有一些高職院校意識到了實踐課程的重要性,也相應地調整了教學計劃,但終究因為條件受限而無法充分付諸實踐。再有,課程設置陳舊,內容缺乏創新。會計學大致可以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高職院校的課程基本在此基礎上設置,但普遍存在交叉重復的問題。
1.3實訓、實踐環節基礎薄弱
高職院校對學生財會技能及職業素養的培養應該是一個連續的、不斷加強的過程。而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卻做不到這一點,一般做法是針對所開設課程進行相應的實踐教學,不同課程間的實踐教學缺乏連續性,不能體現整體財會的工作流程,不能使學生將所學課程聯系起來,形成完整的財會知識體系。這極大地制約了財會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1.4具有實踐經驗的師資嚴重不足
“雙師型”財會專業教師是指既能夠系統地傳授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財會專業教師。高職院校財會專業的師資大部分是直接從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的學生,他們從學校到學校,沒有接受過職業技術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培訓,缺乏在企業工作的經驗,理論與實踐脫節,難以對學生進行實操指導,無法勝任技能培訓工作。加上校企合作機制不完善,高職院校很難長期穩定地聘請到企業技術、管理人員作兼職,職教師資補充渠道存在困難,而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學習的機會又非常有限,有的教師并不能獨立完成企業的財務核算。一些學校所謂的“雙師型”教師只不過是擁有教師資格的同時,通過考試取得了中級會計師或高級會計師等資格證書。他們沒有企業的實踐經歷,是不具有相應的職業能力的,這種教師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而且,高職院校的大多數任課教師教學任務安排很密集,他們還要完成學校規定的科研任務,根本沒有時間進行實踐鍛煉,因此,高職院校缺乏真正的“雙師型”財會專業教師,正因為如此,高職財會專業培養不出社會所需要的實踐性人才。
1.5政府對高職教育不夠重視
政策不到位,經費投入難以保障。據統計85.2%的高職院校主要經費來源渠道單一:34.7%的學校主要依賴學費,30.7%的學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撥款,16.8%的學校主要依靠自籌,2%的學校主要來源于中央政府,1%的學校主要依靠企業撥款。幾乎所有高職院校在師資、實驗實訓條件、實習基地、課程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都存在困難,基本沒有新的財政投入,主要靠收取學費運轉,資金來源單一,缺口較大。而高職教育培養的則是應用性人才,注重實踐性教學,對教學設備仿真性和先進性要求很高,資金來源不足便大大制約高職教育目標的實現。
2.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1對高職教育的定義模糊
有學者提出高職教育是為了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觀點。但人才類型的區別只在進行宏觀統計的時候有指導意義,對實踐上人才的具體培養并沒有現實指導意義。所謂應用型和研究型之間無客觀的劃分標準。在“創新”成為推進社會發展主旋律的情況下,創新的基礎是技術的積累,技術的積累必然要求技術的大量應用,應用和研究在各個層次上都是交織在一起的。對個人而言,根據社會發展形勢,轉換職業是大勢所趨,尤其在我國,采取雙向自主選擇的就業模式,大部分學生所從事的職業與在校專業之間出現不一致很正常,且隨著社會快速發展,職業的內容不斷變化,在未來發展不確定的情形下,期望在高職這個學校教育階段就將學生的職業發展進行定型,既不現實更不可能。
2.2對政府在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推動和引導作用認識不清
我國政府對高職教育的推動和引導體現在財政投入上。為提高社會對職教的接受程度,有學者提出就業準入制度的建議。但高職教育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如果總靠政府不斷投入作為發展動力,那么隨著規模的擴大,勢必導致政府投入不斷增加,長此以往,就變成政府的財政包袱。另外就業準入的行政干預,與采取各種手段提高就業率的社會需求和政府宏觀政策不相符,違背勞動力就業的市場規律。利用行政手段,采取拔苗助長方式片面加強職業教育,加大政府工作量,很難得到企業支持。
2.3從事高職教育的人才缺乏
能夠真正滿足社會需要的高職教育人才,往往也是本行業的優秀人才,企業愿意提供優厚的待遇挽留人才,而在企業也更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取得更多成就。學校能夠給他們發揮的平臺不多,進入高職教育領域,屬于改變職業發展道路,這些人才從事高職教育的興趣往往不濃厚。另外進入教育領域工作的學歷、證書等門檻也限制了他們。許多學校因評估、創建需要,要求博士之類學歷,這對真正能夠從事高職教育的人才是苛求,處在各行業中的人才關注的是實際職業發展成就,學歷、職稱對他們沒有現實意義。于是高職院校只能使用現有師資,所開展的高職教育往往是對職業的表面、膚淺的理解,閉門造車難以得到社會認可。
基金項目:唐山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題目: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高職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4lx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