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間序列分析》課程教學運用項目驅動教學法,構建開放多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老師的具體項目、課題中或自選經濟、管理等前沿問題的時序模型研究,是提高實踐環節和理論方法的教學匹配度,鍛煉學生利用時序方法分析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項目驅動 ?《時間序列分析》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驅動的《時間序列分析》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201800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1-0020-02
自21世紀以來,隨著統計學學科的迅速發展,教育部統計學教學指導分委會將《時間序列分析》課程列為經濟與管理類統計學本科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時間序列分析》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很強的方法論學科,能從大量的動態數據中挖掘出數據的歷史信息,為我們進行預測與決策提供相應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對經濟統計專業的本科生,在學習過程中或今后的工作中,會經常與時間序列數據打交道,如年度銷售數據、企業年度產值、年利潤等,如何從收集的數據中分析出有用的信息,成為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新需求。如何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統計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如何逐步實現理論授課內容多元化,實踐教學環節多元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通過《時間序列分析》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逐步優化其內容對實現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統計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時間序列分析》課程教學的現狀分析
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時間序列分析課程涉及的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且高度抽象,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數理統計功底。結合我校經濟統計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不和時序應用緊密聯系,學生往往很難理解,如平穩性、白噪聲檢驗、ARMA模型等。時間序列分析中涉及到大量復雜的數學公式,如格林函數、樣本自相關系數等,學生學習起來覺得特別枯燥。學生數學基礎薄弱,缺乏邏輯思維能力及先導課程的知識儲備,看到復雜的數學公式,存在排斥的心理,導致學習的興趣不濃。如果以犧牲授課內容和降低對學生的要求來減輕學生的負擔,使學生拿到高分,顯然違背了時間序列分析的教學目的和統計應用人才的培養。如何在授課過程中增加趣味性案例,吸引學生,在時間序列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所在。
在《時間序列分析》教學中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和方法的推導,脫離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學習了本門課程,但是很難用所學到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的經濟、管理等問題,造成學生認為“模型只存活在教材中,失去了實際價值”。目前大多數高校在時間序列分析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仍以教材為主,重理論輕實踐,忽略了案例、方法應用無法深入的學習。通過項目組成員前期資料的收集,我校時間序列分析課程的考試形式采用閉卷形式,考試題型多為:單項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以及計算題。期末成績為:平時成績30%+考試成績70%。這種考試方式,學生在考試臨陣突擊,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卻無法體現時間序列分析方法的綜合應用能力及該課程工具性學科的意義。
二、探索項目驅動的《時間序列分析》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結合《時間序列分析》課程教學現狀存在的問題,尋找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參與到老師的具體項目、課題中或自選經濟、管理等前沿問題的時序模型研究,是提高實踐環節和理論方法的教學匹配度,鍛煉學生利用時序方法分析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措施。
(一)構建項目驅動、開放多元的教學模式創新
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已受到很多新興教學形式的挑戰,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模式受到很多高校的追捧,也逐漸引入在課堂教學中。對于類似時間序列分析等方法性較強的課程,單一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本項目旨在針對時間序列分析課程的教學不足,探究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考核方式、案例應用教學等多個教學環節的緊密聯系,創新開放多元的教學模式以提高課堂質量,學生的參與度及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二)優化項目驅動與教材的匹配度
選擇合適的教材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前提,由于時間序列分析應用性較強,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教師應盡可能加強上機練習,重點提高學生分析和處理數據的能力。因此,在選教材時注重統計軟件與課程的結合,同時能提供大量的案例數據供學生上機操作,目前很多高校選擇中國人民大學王燕主編的《應用時間序列分析》作為本科生的入門教材,我校第一屆經濟統計專業學生使用的該教材,由于學生SAS軟件的編程基礎薄弱,學習效果較差。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材,優化案例應用和教材的匹配度,比如Eviews軟件和時間序列分析的結合,王振龍主編的《應用時間序列分析》更適合基礎一般的學生。
(三)積累項目驅動的動態教學案例庫
本文以“干中學”理論為依據,合理分配理論和實踐的教學課時,將項目+案例驅動作為本門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考慮到學生的軟件基礎較差,課程依托操作性較強的Eviews統計軟件完成實踐教學要求。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方法的軟件操作,淡化公式的推導,結合真實案例數據讓學生上機演練,體現“用活時間序列分析方法”的宗旨。項目組成員在建設《時間序列分析》的課程中,通過文獻查閱、真實案例數據收集等渠道形成適合我校學生的教學案例庫。同時將教學任務布置在實踐項目中,讓學生應用本門課程的方法完成時序模型的建立并形成完整的分析報告。
(四)探索知行合一的課程考核改革
案例應用驅動《時間序列分析》課程考核改革應鼓勵教師打破傳統考查模式,以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綜合考核為目標,將學生從死讀書本中解教出來,減輕期末集中考試對學生的壓力,為學生創造寬松的環境。為此,本部分在探究上機操作實驗、實驗報告、課程論文等多層次結合的考核方式時,會凸顯時間序列方法的應用性,培養學生處理數據、撰寫報告的綜合能力,體現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
三、探索項目驅動的《時間序列分析》課程教學改革成效
通過調查財經類高校當前《時間序列分析》課程的教學現狀、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現狀,對照社會和教育發展要求進行教學探索,在教學改革實踐中,達到對現代教學策略、學習策略的研究和“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使學生在互動中掌握時間序列的基本思想、在實踐教學中訓練數據分析思維以及利用隨機時序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現象。
(一)形成“項目+案例”驅動、開放多元的教學模式
本文結合《時間序列分析》課程特點,形成項目應用教學、專題案例教學、師生互動教學、分組討論教學、問題探究法等多元化教學應用于課程教學。打破學生以往實驗課“照樣畫葫蘆”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實驗教學體系。并從課程的實際出發,通過“理論+實踐→分組討論→學生課后準備”形成有效的“多元化”課堂教學模式。
(二)解決《時間序列分析》課程中長期存在的學用脫節問題
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轉變傳統的閉卷考核理念,將項目引入課堂,組織學生組隊參與到教學項目中,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實踐應用能力。通過多元化教學模式,讓全體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
(三)解決教材和教學案例的匹配融合問題
通過章節案例+綜合案例的形式,將課程的方法融合在案例中講解,同時輔助實驗教學,讓學生課后收集數據撰寫課程論文以達到方法的應用。案例教學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運用典型案例進行建模分析,讓學生學以致用,懂得該課程的應用意義。數據的處理離不開統計軟件,目前常用統計軟件SPSS、Eviews、EXCEL的運用已在財經類高校普及。并針對當前實驗課教學及考核的不足,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適合“時間序列分析實驗”課程體系的運作模式。
參考文獻:
[1]劉振天.高校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切忌重“課”輕“程”[J].中國高等教育,2017(17):49-52.
[2]王貴鑫.基于團隊協作的項目驅動教學模式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05):205-207.
[3]郭煥萍,洪亮,劉源.運用混合教學開展任務驅動式教學項目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0):165-167.
[4]黃小玲.項目驅動教學法在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運用的探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15):106-107.
作者簡介:
唐燕(1991-),女,重慶忠縣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