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瀟瀟
【摘要】古詩詞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在我國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綻放出了奪目的光彩,特別是小學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更是古詩詞中的精華。它們的內容不僅富有內涵,而且它們充滿藝術感染力,具有較強的韻律感,簡單易懂,是小學生開展誦讀活動的最佳素材。本文從課堂誦讀的角度出發,重點分析了小學語文古詩課堂誦讀的魅力,希望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 ?課堂誦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2-0119-01
一、誦讀能夠加強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一)預習階段,加深理解
教師在對古詩進行教學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古詩的內容進行誦讀預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查詢古詩詞中字詞的讀音和意思,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儲備,也能夠讓學生初步理解古詩詞的內容。例如,在教學《村居》這首古詩時,學生在預習時,不僅能夠認識“鶯”、“拂”等字,而且能夠讓學生感受作者所描繪的春景,提高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能力。
(二)在進行誦讀示范時,加深理解
教師在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會對古詩詞進行范讀,范讀過程中,融入了自己對古詩的感悟,為學生創設了特定的場景,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教師在朗讀時,要對朗讀的速度進行合理的控制,同時可以運用動作,加強古詩的感染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比如,在對《小池》這首詩進行范讀時,可以配上清新的曲子,能夠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初夏池塘的景色,從而讓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美好。詩詞的押韻感很強,教師在對古詩進行講解時,要采用一定的技巧,合理控制停頓、語速、重音等。同時,讓學生不斷練習這些技巧,使他們感受詩詞的美感。此外,學生在開展朗誦活動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如個體朗誦,集體朗誦、分組朗誦等。學生在朗誦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古詩的魅力,教師也能深刻了解到學生對古詩的掌握情況。
(三)通過自由誦讀的方式,加深理解
教師在教學時,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自由誦讀的時間是十分必要的[1]。在這段時間中,同學之間能夠加強交流學習,在探討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讓學生自由閱讀,并進行交流,不僅能夠學習“遙”、“疑”等生字的意思,而且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中那種恢弘磅礴的氣勢,體會廬山瀑布的壯觀。
二,通過誦讀的方式進行體會
(一)通過誦讀,融入古詩的意境
古詩是詩人情感的表現形式,也是對現實的反應,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古詩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在誦讀時,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將學生帶入到古詩情境中去,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如,在教學《望洞庭》這首詩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以欣賞的心態,反復朗誦,探究詩人所處的場景,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對誦讀進行指導,使學生體會古詩意境
通過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融入其中,加深學生對古詩的感悟,通過多次誦讀,學生能夠與詩人產生共鳴,深刻體會古詩中的意境[2]。例如,在教學《游山西村》時,學生通過誦讀,就可以感受豐收之年的情境。
(三)通過誦讀,體會詩中的感情
在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誦讀加以指導,教師要強調古詩中的重點內容,在這個前提下,學生開展誦讀活動,能夠對古詩的內容更加清楚,對古詩中作者的情感能夠更好地把握。比如,在教學《憶江南》這首詩時,教師要求集體誦讀這首詩,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詩中的景物進行準確把握、了解晨陽、江面,江水的關系,體會詩人對江南景色的熱愛。
三、在誦讀的過程中積累知識
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詩句,對于詩中優美的句子,學生就會將其記憶在腦海中,可以為以后的寫作提供素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寫作水平。此外,教師在進行古詩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將詩句以,圖片,聲音、視頻的方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活躍課堂的氛圍,幫助學生快速背誦詩句,豐富學生的知識庫,為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古詩教學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所有的方式之中,誦讀是學習古詩最有效的方法,通過誦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而且能夠讓學生深刻體會古詩中的意境,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積累。教師在教學時,注重對古詩的誦讀,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化學生對古詩的記憶,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能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推動我國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陳美仙.瑯瑯書聲小學語文古詩課堂誦讀的魅力[J].中國農村教育,2017(11):50-51.
[2]何靈梅.“書聲瑯瑯”學語文——淺論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都市家教月刊,2017(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