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國美
摘要:當我們具備了創作愿望時,一切畫面乃至畫家的情懷,要通過畫筆表現出來。《芥子園畫傳》這本傳授古人技法的優秀教科書,能讓你叩開中國山水畫這扇神奇的大門。畫傳將天地間自然物象用概括的手法轉換成了藝術形象,形成了整套完整的藝術語言。本文試以芥子園畫傳為例,來探討中國山水畫的造型規律,通過各種語言規律,賦予山水畫生命的感受,最終抵達天然大道。
關鍵詞:山水畫;造型;規律;芥子園畫傳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051-01
一、賦予物象生命感受
中國畫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寫意畫,都是將寫意精神貫穿于其中的藝術。南齊謝赫六法中首曰:“氣韻生動”,而要畫面氣韻生動,首先就必須在畫面上塑造出有生命的個體藝術形象。一草、一木、一樹、一石、一泉水、一片云都要能會呼吸、懂情感、有姿態。畫傳上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畫的。如其中雜樹或扶老攜幼、或顧盼生情、或搖曳多姿,時而象T臺模特,造型各異又有獨具風采(畫譜山水篇70頁黃公望樹法一組);時而象和諧之家祖孫同堂又各自生動(71頁劉松年雜樹法)。老態聾鐘與生龍活虎,婀娜多姿與傲然挺立在畫面上隨處可見。這一棵棵一株株不同的個體,按藝術的規律融合在一幅幅畫面里,決不“狀如束薪”也不“架上懸巾”樹石云水都有了生命的律動。
二、簡練語言概括出生命形象
《芥子園畫傳》是刻本,他只有自然物像的外線和內線,并無多少筆墨描摹自然的物象細部,然而這并不影響它塑造具有生命意義的形象。他通過線條的粗細、曲直、枯濕、虛實表現出了林木山石的外形、陰陽向背、左顧右盼等。同時也用這些具有對立面的線條刻畫出了林木、山石乃至云水的內部結構及有序的組合關系。談到畫石,畫傳講“起手當分三面”以顯氣骨,而三面之線則大有講究,受光之線也即裸露之面,空靈虛緩,不講光感自生光感,背光之線也即陰面之線,沉著凝重,不談明暗自顯明暗。側光之線也即灰面之線,柔和自然,不思蘊藉自有蘊藉。三根線三大面凹深凸淺、稱量厚薄、礬頭菱面,形態心骨備矣。
三、規律性符號在畫面中的作用
南宋著名畫家李唏古的一首七絕:“云里煙樹畫里灘,看之容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道出了山水畫家的酸甜苦辣。混沌宇宙大千世界,繁山密林浮云飛泉,高人雅士皆靠畫家一管之筆,從容悠閑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歷代先賢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給后人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筆墨語言,使得后代山水畫家的精神旨歸得以充分體現。細看畫傳,描繪自然物象而成藝術形象的規律性符號無處不在,鹿角出枝、蟹爪出枝既生動又形象,臨習者一目了然;胡椒點、菊花點既統一又變化,臨習者過目不忘;斧劈皴、解索皴既明白又通俗,臨習者明朗清晰。
四、以書入畫,是意象的核心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還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趙孟頫題《枯木竹石圖》一詩,道出了成就中國畫的本質——書法即畫法,畫法即書法此乃千古不易之理。避開筆法不談,就我國早期象形文字取法自然之物象這一事實“書畫同源”也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畫家最講筆墨。畫傳上稱黃公望畫山“山之外輪極力奇峭,筆于直中有屈,一筆數頓。中則直皴,矗聳有勢。”直中有屈,矗聳有勢,如此線條不諳書法又安在焉?其實,黃公望作水墨山水畫喜用草籀之法,蒼茫簡遠而氣勢雄秀,有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譽。董其昌在用筆用墨上皆有極高造詣,不斷創造出新的審美情趣。自云“:余畫與文太史較,各有短長。文之精工具體,吾所不如,至于古雅秀潤,更進一籌矣”。古雅秀潤主要得力于用墨,然不深解用筆之道又如何有用墨之高?
五、天然大道是創作的終極目標
一切生命個體,最終將入天然大道。此大道即畫傳呈現給世人的“幽林深處聽潺湲”的諸多畫面。其間元素:山石、樹木、橋梁、樓閣、屋宇、飛瀑、流泉、云靄、人物皆變幻莫測而又安詳統一,賞之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真正是可望、可游、可居,令人起高隱之思也。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芥子園畫傳》乃古人筆墨精神之總結,雖經翻刻模糊不清,但仍不失其“上窮歷代,近輯名流,匯諸家所長”,以啟蒙后學,拋磚引主之功效。臨習者如能進而以天地為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必將以此為梯,登上山水畫藝術之高境。
六、結語
元代畫家錢玉譚有首詩:“煙云出沒有無間,半在空虛半在山。我亦閑中消日月,幽林深處聽潺湲”。這首詩描述了一片意境幽遠,靜穆空靈的迷人境界。這種境界就是中國傳統山水畫所營造出來的一種氛圍,一種人們向往的心象。而掌握了上敘規律,我們就有可能抵達這樣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清)《芥子園畫傳》,金陵芥子園刊本,康熙十八年刻本.
[2](清)秦祖永.桐陰論畫[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3]黃賓虹.黃賓虹美術文集[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4](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摟藻堂刊本,乾隆三十六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