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明 王海梅
【摘要】小學語文這門學科能夠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育,這在一定基礎上能夠讓學生全面發展,在基礎上得到相應的保障。小學語文教學如果想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在核心素養的培育方面加大力度,從語言建設、思維發展等多個方面進行嘗試,讓小學語文課堂具有較強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核心素養 ?困境 ?策略
【課題項目】課題名稱: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GS[2018]GHB3425。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044-01
引言:
語文學科實踐性較強,核心素養中也包含實踐能力。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接觸語文材料,讓學生不僅能夠學習較多的語文知識,相應的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語文課堂具有深度。
一、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困境
(一)教材內容過于陳舊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過于陳舊,不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注重的只是掌握知識的技能,對于核心素養比較漠視。
(二)教育理念落后
教師不能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對自身的教學理念沒有及時進行更新。只是簡單的對課本知識稍作傳授,并沒有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筑牢語言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內容就是語言和文字,因此,教學中需要關注的就是語言方面的提升問題。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就必須注重字詞的掌握,這也就是最簡單的語言構造。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漢語拼音是一種常見的方式,通過字典查閱時也是以筆畫來查閱,這些方式的有效結合,讓語言的構建相對變得比較簡單[1]。
這些都和語文的核心素養有著較大的關聯,讓其中的語言能夠有效進行運用。這里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小學的語文課程往往對語言學習和應用都不是一成不變,相應來說是逐步提升的。低年級的學生要求掌握的只有一些基本的生字和詞語。到中年級時就需要自主通過字典來掌握文章的大概內容,對文本的內容能夠有一個初步的掌握,能夠把握基本的感情色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根據教學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讓教學具有針對性。
(二)對思維發展進行強調
為了讓核心素養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教師就需要對思維發展和教學二者的關系進行強調。一般情況下,語文教學中主要的承載者就是文章。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文本閱讀的效果。語文教學在核心素養的有效引導下,對思維能力的發展應該做好強調,讓學生具有較強的聯想能力和理解能力,采用一些情境對話,師生之間有效的進行互動,讓學生未知的欲望能夠有效得到延續,讓經驗和知識能夠主動接收,加快構建速度。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自身的經驗,然后結合教師的適當講解,對課文內容深刻進行理解,并加以反思,能夠從反思中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論。例如:學習《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時。教學目標中最主要的就是對一些陌生的詞匯有效進行認識,對于其中的一些詞語要能夠正確書寫出來,并完成朗讀任務。除此之外,對于火星的情景需要全面進行借助,不斷進行探索。但是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對學生已經具備自主識字這一能力比較忽視,時常在字詞教學上花費大量時間,這樣整個課堂效率十分低下。學習這篇文章能夠培養學生對于科學的熱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
(三)加強學生審美鑒賞
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教師通常都對審美鑒賞不以為意,認為不屬于核心素養的范圍之類[2]。事實證明并非如此,審美鑒賞在語文學科中發揮的價值是巨大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情操進行陶冶。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語文學科在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具有協調統一的特點。由于應試教育長期以來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影響,語文學科關注的大多是工具性挖掘,沒有在人文方面取得較大的進步。這對語文來說是一大損失。教師需要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審美鑒賞。例如:學習宋代葉紹翁《游園不值》時,其中有一句是“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這種意境進行想象,讓學生將各種意境組合起來,形成一種優美的圖畫,體會到詩人對自然風光的無限熱愛,這樣學生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美的認知。學生的審美意識增強時,對于事物就會有自己一套獨到的見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屬于核心素養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之上,讓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富有彈性和靈性,讓學生對學習能夠具有產生一種主動意識。教師需要抓住多個角度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升語文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楊莉.基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踐探索[J].東西南北:教育,2018(4):62.
[2]陳飛燕.淺析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策略[J].中華少年,2017(3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