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現(xiàn)代教育理論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學”的主動性,因此,作為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使學生最有效地進行學習,達到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語文姓“語”,小學生學習語文,實現(xiàn)學習的自主,需要巧用文本語言予以促進。
【關鍵詞】文本語言 ?自主學習 ?促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061-01
平時的語文教學,都在努力實現(xiàn)著學生學習的自主。但學生的自主學習似乎成為我們的奢望,可望不可求。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似乎就是如此的蜀道難,回答應當是否定的。每當我們觀摩名家的語文教學課堂,便都豁然開朗起來。巧用文本語言,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多可水到渠成,現(xiàn)將自身的思考實踐拙于筆端。
一、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需讀好文本語言
一般的教學課堂,大家都滿足于學生熟讀文本,都將其精力全用之于文本的感悟上。至于文本語言的斷句、停頓和情感,教師們是多不去考慮的。而實際上我們的精力花得越多越不能獲取應有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已故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之所以將小學語文教成“兒童的語文”,其功都首先用在學生的“讀”上。每讓學生接觸新的文本,先生必先多花的精力是讓學生讀,引導學生讀,而且就是所有學生都高度投入地讀。先生所教的學生,對文本則讀得十分的流利和有感情;先生讓學生去表達交流,則都是學生閱讀感悟靚麗奇葩的綻放,都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結晶。因此,作為語文教學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讓學生讀好文本當是首當其沖的。如教學一代偉人毛澤東的《七律·長征》,讓學生去熟讀,引領學生進行誦讀,必要時教師再去做吟讀意義上的范讀。學生經(jīng)歷著不同方式的讀,學生進行著多個層面上的讀,讀出文本語言的韻味,讀出詩歌語言的含義,理解著詩人所表達的意境。學生們依靠自己的讀,讀出“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之比喻的意義,還讀出其夸張的色彩,更為理想地從整個詩歌的字里行間感悟出紅軍將士的精神。這精神不僅僅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的,也是革命樂觀主義的。由此可見,如果我們一般教師也去重視學生對文本的讀,那語文教學一定可以出現(xiàn)學生閱讀感悟之自主意義上的精彩。讓學生去讀好,需要老師引導多種形式的,不同層次的朗讀,并讓學生得以展示。必要時,我們應當給學生去多做讀的示范,通過示范傳遞無形的空間語言。學生會讀并且能讀好文本語言了,才可獲取學生自主學習的最佳效果。
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需深思文本語言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篇目,不僅僅就是人們表面看到的姹紫嫣紅,而且都是人們所能感到的質地優(yōu)良。語文教學若只讓學生去片面地感到文本表層的姹紫嫣紅,不去感到文本內(nèi)層或深層的質地優(yōu)良,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多是起不到理想效果的。全國著名語文教育專家楊再隋先生提倡“讓語文植根于心靈”,對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具有極為深刻的啟迪意義。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則更應當重視小學生心靈的美化。語文教學何以實現(xiàn)學生心靈的美化?從一定的角度說需要學生去深思文本語言,加強對文本語言所表達的深刻含義的理解,進而培養(yǎng)愛國情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教學《半截蠟燭》,這是記敘法國一個普通家庭母親伯諾德夫人和兒子杰克、女兒杰奎琳為了保護藏在半截蠟燭里的情報在危急關頭與三個德國敵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讀者展示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緊張激烈的戰(zhàn)斗。學生讀著文本,對伯諾德一家三口都贊嘆不已,都認為他們是相當?shù)挠赂摇C智和沉著,紛紛點贊。是否讓學生能夠產(chǎn)生這樣的感悟即為達成目的?應當說是不能的。杰克和杰奎琳之所以能夠這樣與其家庭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教學時,讓學生再去品讀文本,穿梭于文本的字里行間,借助文本去探尋剖析杰克和杰奎琳機智勇敢的根本原因。學生自主閱讀,從“為了有一天能把德國佬趕出去,我們得不惜代價守住它,懂嗎”尋到了根源。學生從這樸素、堅定的話中,更從伯諾德夫人的行為上,明白促使兩個孩子做好了心理準備,在敵人面前,表現(xiàn)出鎮(zhèn)定自若的真正原因。文本語言學習有所思,才能有所得。有所得,才能實現(xiàn)心靈的美化,進而吸引學生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需創(chuàng)新文本語言
葉圣陶提出“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告訴我們,學生自主學習不能拘泥于文本,只有創(chuàng)新文本語言,才能教會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不需要教”自主學習的目的。由此可以說的是創(chuàng)新也是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靈魂。學生學習閱讀感悟的創(chuàng)新不是隨便可以獲取的,它必須遵循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基礎和原則,必須遵循語文學科課程學習的原則和規(guī)律。但有一點是必須肯定的,那就是必須給學生以創(chuàng)新探析文本語言含義的可能。讓學生去創(chuàng)新探析文本語言,作為教師首先必須去咀嚼文本語言。應當說文本語言的內(nèi)容是豐富的,并非就是所有語言都有可創(chuàng)新探究的可能。讓學生去創(chuàng)新探析文本語言,作為教師首先必須能夠抓住文本的關鍵,這關鍵可以是句式,也可以是詞匯;這關鍵可以是詞匯中的一實詞,也可以是一虛詞;這關鍵可以是一詞語,也完全可能就是一標點。如果我們能夠善于抓住文本語言的其中之一,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探析,那也完全可以獲取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創(chuàng)新閱讀感悟效果。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文本中有這樣一句話:“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發(fā)上,那頭發(fā)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這里說雪花撒在賣火柴小女孩身上,看上去小女孩很美麗,后卻說“不過她沒注意這些”,小女孩為什么沒注意這些?她又注意的是哪些?教學時讓學生抓住這里的“這些”所指去探析小女孩不注意這些的根本原因,甚至就是比較具體和廣泛的原因。學生們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引領下,主動閱讀,聯(lián)系著上下文,聯(lián)系著作品所處的時代和區(qū)域背景,小組成員之間從不同的角度積極討論,進行著比較深入大膽的探析。學生們從多個角度發(fā)現(xiàn),這不是她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美麗,也不是她全然不顧自己的美麗,而是她心里有其它悲傷的事,有許多更為悲傷的事兒。
總之,語文教學必須巧用活用、深思創(chuàng)新文本語言,引領學生主動思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教會學生舉一反三,才能達到葉圣陶“不需要教”的目的,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再隋.讓語文植根于心靈[J].語文教學通訊,2019.01
[2]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3]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岳麓書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