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摘要:審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審美將中國傳統建筑與書法藝術這兩個不同領域的事物連結在一起,是藝術審美和建筑美學的重要內容。研究中國傳統建筑和書法藝術共通性,要緊扣審美主體和客體的屬性和心理,從虛實疏密的共通性、空間秩序的共通性和結構形態的共通性等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書法藝術;審美
中圖分類號:TU-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174-01
從審美意義上來說,中國傳統建筑和書法藝術有很多共通性,這些共通性將建筑和書法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事物從審美的角度連結在一起,并成為一種帶有共性的藝術形式。其中,虛實疏密的對比、空間秩序、結構形態就是三項重要的內容。
一、虛實疏密的對比
在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和書法藝術中,有一項審美屬性是二者共通的,那就是虛實與疏密的對比。虛實與疏密的對比不僅是審美方面的內容,同時也是中國傳統建筑觀與藝術觀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書法藝術中,講求布局要“計白當黑”,“飛白”要有虛實,運墨要講究干濕濃淡。此外,書寫要“中鋒遒勁,側鋒姿媚”,通過這些達到“勢”態的氣韻與意境這一最高要求。在建筑藝術中,特別是傳統建筑中,平面布局要講究虛實相間,立面布局也是如此。立面布局主要指三段式的虛實。具體地說,三段式是指傳統建筑立面的臺基、屋身、屋頂這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相對獨立,各有各的建筑體系。其中臺基和屋面一般情況下是營建的重點。臺基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地基,承載著地面上的所有建筑,使整個建筑的根基,因此在我國傳統建筑中特別重視臺基的夯實,夯實基礎后一般又會鋪上厚重的石材,在建筑的頂上,又覆蓋著大大的屋頂,屋頂和臺基間是無數的廊柱,而屋身墻壁則掩映在廊柱之后,在這些實體之后,是裝飾其間的各種花紋和配飾,以及壁畫、雕梁畫棟、窗花,使得建筑又顯得虛,從臺基地面一直到屋頂的檐尖,整體上給人一種實中帶虛,虛實相生,顯現一種美好的韻律,傳達出一種美學意義上的氣韻與意境。由此可以看出,無論建筑還是書法,若想表現出氣韻與建構意境,產生多元的趣味,則虛實疏密的對比是不可或缺的。
二、空間秩序
在中國傳統建筑與書法藝術兩個藝術領域之間,有一項交叉的審美內容內容,那就是空間秩序??臻g秩序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即空間方位與空間序列。中國傳統建筑非常講究空間方位與空間序列,特別是建筑的選址和布局方面,幾乎達到嚴苛的程度。在這一方面,經過千年的漫長發展,已經形成不同于西方的帶有鮮明特色的成熟的建筑理論體系。
中國的書法藝術形成于秦漢,成熟于兩晉。相應的空間理念也伴隨著書法的形成、發展而發展,最終走向成熟。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方法,書法的章法布白也遵循著科學的審美邏輯。具體而言,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不但用筆中鋒書寫、用腕講求變化等外,還講求章法布白,即書寫的內容包括首尾落款、鈐印等方面,要兼顧上下作用的間架結構、各元素布局、書寫順序,要講究有主有輔,空間優美,要符合傳統的空間審美習慣,這與傳統建筑所追求的嚴整的空間秩序在審美邏輯上不謀而合,表現出一定的共通性。
三、結構形態
對于結構形態,我國傳統建筑主要表現為對“形”的演繹和對“勢”的追求。在我國傳統的建筑文化中,認為營建要順應山川水脈的走向,這可以簡單的歸納為“勢”,而建筑的本體結構稱為“形”。這是我國傳統觀念中的“形”和“勢”的概念。
在具體表現上,則運用線條來傳達豐富的情感和審美意識。
在書法藝術中,線主要表現為虛實相生的結構形態所傳達的對章法的追求。中國書法特別講求行筆,講求間架結構,講求書寫的韻律節奏。在書寫時,要求有主有輔,有明確的主次關系,每一個字,主筆要平正端凝,輔筆要自由活潑,能傳達出豐富的感情。中國書法對“勢”的審美追求,也就是對書法藝術的三個要素“筆意”“字勢”和“局勢”的追求。具體來說,就是在書法藝術中,要注意運筆的輕重,強弱疾澀、虛實,注意節奏韻律和轉折頓挫,通過這些形式的內容來追求一種流動的美感,進而達到剛柔相濟的境界。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建筑藝術與書法藝術是藝術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人類有審美意識,他們就不可避免的交織在一起,且共同發展。在二者共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共通的審美屬性,并通過虛實疏密傳達意境氣韻,“勢的追求”和“線的藝術”則用結構形態和空間秩序來表現。
參考文獻:
[1]周春媚,江匯.談審美心理距離與建筑景觀設計[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03).
[2]雍順榮.建筑創作中的審美活動[J].工業建筑,1995(12).
[3]毛華麗,朱瑞波.淺析現代城市園林景觀植物配置的色彩美[J].居舍,2018(19).
[4]魏峰,唐孝祥.中國傳統建筑與書法藝術的審美共通性再探[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
[5]周聰.傳統與現代——裝飾藝術品設計漫談[J].廣東建筑裝飾,2006(05).
[6]徐曉鵬,趙振山.論中國古典園林山石的“丑”意味審美[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