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彩霞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逐漸走向人力競爭,人才的培養要從小學生開始。當今社會提倡全面素質教育,學習不再刻板枯燥。就小學語文而言,為了幫助小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必須從生活中著手進行教育。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性,制定一套生活化的教學方案,培養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拓展對生活中事物的認識,從而提高小學生自身語文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 ?生活化教學 ?拓展方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071-02
小學語文老師可以將生活中的東西、小學生的課外生活和課外活動滲入語文教學,幫助小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通過生活獲得語文知識。
一、根據學生的習慣改變教學方向
小學生的特性區別于中學生,他們更加好動、專注力不高、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愛探究卻又不能持久。小學生的這種特性注定了學生不能適應長時間的聽講。然而目前中國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采用老師講解,學生聆聽的狀態,這種教育方法對于數學學科來說,邏輯性強,學生在通過老師的講解過程中能夠進行自我的思維活動,學生相對比較愿意接受知識的傳輸。小學語文教師要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打破,借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生活習慣進行教學。通過課本的內容,來拓展更多生活中的相關知識,不僅會讓學生加深對課本本身的理解,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
二、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
就當前老師、家長、學生對小學語文的要求,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現階段的教學。老師固執的只采取刻板的課堂教學,不但不利于小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還不利于小學的身心健康發展。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改變目前單一的教學方法,適合的開展討論活動,問問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教學方式,老師怎么上課更容易理解、記憶更深刻。老師根據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高效的學習方法,改變教學方式。比如說老師可以根據小學生喜歡看的動畫片,綜藝節目的經典情節作為課堂講解例子,給學生出相關的語文知識題學生自己思考解答。借用小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進行相關的知識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小學生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養成專心聽課的好習慣。長此以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小學生打好小學語文基礎。
三、培養小學生寫日記的習慣
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培養小學生寫日記的習慣,我們都看過小學生的日記,基本上是屬于那種記流水賬的形式。這種寫日記的方式,雖然不具備很強邏輯性,不具有文學性,但是小學生養成記日記的習慣可以培養小學生學會堅持。如果小學語文來時嚴格要求學生每天寫一篇日記,小學生即使是為了完成老師要求的作業也會去完成,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小學生必定會寫一些日常生活中看到什么、學到什么、發現什么等平時學到的新東西。這就有助于培養小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課外學習的能力。平時課堂上,老師可以抽取學生中寫得比較好的日記在課堂上進行分享,通過小學生身邊的例子進行教學,給學生講授語文的知識。這不僅能讓日記被抽到做范文的學生有榮譽感,還能激勵其他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老師的課堂例子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得小學語文教育不抽象、生硬。小學語文老師要幫助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同時塑造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順利的通過之后的學習生活。
四、增加課外素質拓展活動
小學生素質拓展活動是十分必要的,素質拓展活動不似課堂教學,通常的課堂教學主要是以教師講課為主,小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然而小學生素質拓展活動,主要是激勵小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的精神。比如學校每年3月12日都要舉行的植樹節活動,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植樹活動。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學會分辨樹苗的品種,學會怎么挖坑、怎么填土、怎么澆水和怎樣才能使小樹苗種植更加堅固不會被水沖走。從側面來說,種植過程中,小學生慢慢學會了互幫互助,團結合作的精神。植樹活動過后,語文老師可以跟學生講解植樹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樹木、保護完好的植被。當小樹苗長大后,不僅能夠清潔空氣中的不良物質,凈化空氣,還能固定山坡的泥土不被雨水沖走,防止陡峭的泥石山體發生泥石流,從而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通過生活中小學生的實際行動,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每個學校都會有廣播站,廣播員會在每天中午和傍晚的時間朗讀學生的新聞稿。通常寫得好的文章都會被選中在廣播中播放,一旦哪個學生的文章被選上,全校的師生都能聽到,這對入選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小學語文老師可以通過學生這種心理,組織一個最佳文學創作獎的評選活動,在班級里面設置一個文章宣講欄,學生每被廣播站選上一篇文章,就可以貼一顆笑臉。一個學期結束后,同班同學進行評選,選出最佳文學創作獎的得主,老師會給予頒發獎狀和獎品。通過公開公正的評選方法,一個學期的堅持寫作的時間,可以培養學生文章寫作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水平,還能幫助學生明白堅持不懈的道理。
參考文獻:
[1]羅德菊.論小學語文如何進行生活化教學[J].新課程學習(上),201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