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彤
【摘要】作為小學數學學習中的重難點內容,除法是小學生普遍感到棘手的知識點,相比于小學加法、減法和乘法的簡易,除法的思維模式和運用技巧大有不同,學生很容易產生混淆。針對這一情況,廣大教師應從除法本身入手,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探尋一種能顯著提高小學數學除法教學質量的措施,切實幫助小學生攻克這一難關。有鑒于此,本文即對小學數學除法教學進行詳細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 ?除法教學 ?研讀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2-0177-01
1.小學數學除法教學中的突出問題
在研究探索除法教學方法之前,我們要對當前小學數學除法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加以分析。首先,教師在教學思想上還沒有真正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很多教師容易在數學課堂上變成自我為中心的“一言堂”,全程只是自己在講解教學方法和知識點,沒有給學生立足自由時間交流、溝通,思考、理解,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和全面發展。其次,教學方法過于死板。在許多教師眼中,小學數學沒有什么難度,教學方法也不需要什么創新。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理,是因為教師站在了成人的角度,而沒有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看待數學學習。再者,部分教師對整數除法、小數除法、分數除法和帶余數的除法等幾種除法區分不夠明顯,每種除法的側重點沒有把握清楚,導致學生容易在幾種不同除法上混淆,影響教學質量。
2.小學數學除法教學探究式教學方法
在分析除法教學突出問題后,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探索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2.1生活情景式教學。
數學除法是一個抽象性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生硬的教學開場方式。積極探索符合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將知識點融入生活實踐中,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熱情,進而達到教學目的。
2.2 課堂趣味性教學。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趣味性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研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小學低年級整數除法時,為了讓學生對枯燥的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以通過小木棍、小石子分堆、分類的方式進行講解,比如學到10÷2和10÷5時,教師可讓學生發給學生10個小積木,分成2堆和分成5堆,看每小堆各有幾個小積木,從而讓學生自己探究運算結果。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2.3 簡單建模式教學。
數學建模這種方法現在已被廣泛地運用到教學中,有的教師認為建模式教學只適用于高年級或者難度較高的數學知識點,對于相對簡單的小學數學教學不太適應。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知識點,通過構建立體模型的方法,將抽象的除法知識點轉化為具體的形象,使教學目標直觀化、形象化。在實際教學簡易建模時,教師要注重把“除以”的概念轉變成“平均分”的概念,幫助學生理解“除以”的含義。
2.4 課后實踐式教學。
課后練習是鞏固學習效果的有效方式,傳統的課后練習都集中在做習題和寫作業上,這樣雖說能夠讓學生對學習知識點進行重復理解,以達掌握,但長期下去容易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厭煩心理,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師在布置課后習題時,可根據實際生活,布置一些具有可動手操作、家長能夠互動參與的實踐性練習。比如,在整數除法習題中,教師可讓小學生回家進行分水果,把家中的水果平均分給爸爸、媽媽和自己,看每人能分幾個?這樣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
2.5重點區分式教學。
重點區分主要是針對整數除法、小數除法、分數除法和帶余數的除法這四種不同的除法運算而言,雖然都是除法大類,但每種除法的教學方法不盡相同。對于整數除法,教師容易使用生活情境式、課堂趣味式和簡單建模式這三種教學方法,但在小數除法、分數除法和帶余數的除法教學中要有側重點,小數除法應側重小數點的移動,在運算中通過乘以10、100等,使小數轉化為整數。分數除法應側重被除數分母與分子的互換,運算中除數通過分子與分母上下互換位置,使除法運算變為乘法運算,如3÷3/4運算中,教師應使學生熟練掌握運算中通過除數3/4的分母4與分子3上下互換位置,將3÷3/4轉變成3×4/3。帶余數的除法中,應側重余數的處理,在理解上,可采用學生動手將小積木分堆的方法,讓學生理解余數的含義。
3.小結
與其他運算方法相比,小學除法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逆向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側重于對教學方法的創新,靈活運用生活情景式教學、課堂趣味性教學、簡單建模式教學、課后實踐式教學與重點區分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逐步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幫助其徹底掌握除法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