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稅法作為法學與經濟學交叉學科的特性受到忽視,傳統稅法課程教學中學生缺乏必要的財稅經濟知識儲備,而教師囿于有限課時習慣將法學分析框架簡單套用于財稅現象,結果學生往往一知半解容易產生倦怠情緒,教學難以取得理想效果。因而有必要在完整理解“翻轉課堂”意蘊的基礎上,將其融入稅法課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課前了解財稅經濟知識,課堂側重稅法規范法理分析,采用教師主導作用發揮與學生主體地位彰顯并重的啟發式教學,注意以問題為導向開展課堂研討,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力成長與人格發展。
【關鍵詞】稅法課程教學 ?翻轉課堂 ?啟發式教學
【Abstract】Tax law as a crossdiscipline of law and economics is neglected. Students in traditional tax law courses lack the necessary fiscal and taxation economic knowledge reserves. Teachers are used to applying the legal analysis framework to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phenomenon in a limited class. As a result, students are often ignorant and prone to burnout and teaching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integrate the meaning of “flipping classroom” and integrate it into the teaching of tax law. Usi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to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financial and taxation economic knowledge before class, teachers in class focus on the legal analysis of tax law, and adopt the teacherled role to play a heuristic teaching tha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ents subject. Pay attention to problemoriented classroom discussion, we may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promote students?academic growth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tax law course teaching; flipping classroom; heuristic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1-0218-02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高校教學質量重視的回歸,“翻轉課堂”這種有益的教學模式探索開始廣受關注。稅法作為法學與經濟學交叉學科的特點受到忽視,教學過程中學生缺乏必要的財稅經濟知識儲備,而教師囿于有限課時又不能對其完全展開講授,課堂教學難以收到理想效果。為此,有必要將“翻轉課堂”融入稅法課程教學中,進行相應方案設計,以改變現狀,提升教學效果。
一、“翻轉課堂”教學的意蘊
“翻轉課堂”作為教學改革一種有益嘗試,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旨在更好服務于教學效果提升與學生學力成長。其意蘊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對傳統單一灌輸式教學的反動
大學課程涉及知識創造、生產,需要學生完成主動學習角色的轉換。此時固守傳統單一灌輸式教學必然難以適應。“翻轉課堂”正是對這種填鴨式教學的反動。通過“翻轉”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過程,學生可在課外安排自己的學習,實現個別教學,同時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在教師的啟迪下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翻轉課堂使教學流程、課堂組織形式、師生角色、教學策略、知識傳播載體、課堂評價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1]
2.強調教與學的互動
傳統教學更多的是教師講授課程內容,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比較缺乏交互性,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多少交流與互動。教育的使命在于為每一個學生的“學力成長”與“人格成長”奠基,造就有社會責任感、有教養的公民。唯有在教學中不是片段知識的灌輸,而是能動地習得價值體系,才能實現學生的學力成長與人格成長。[2]“翻轉課堂”著眼于教育關系中的師生、生生主體間的互動對于保障教學成果的意義,既強調教師講授與學生反饋之間的互動,又重視學生之間就問題探討或概念理解進行交流、互動,從而有助于學生反思習慣的養成,及對知識架構的整體把握。
3.教師主導角色與學生主體地位的融合
翻轉課堂在課程概念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創造性思維、高水平推理和批判性思維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3]它是對于傳統教學模式革新的一種形象提法,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傳統課堂教學教師主導角色的承擔仍需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中得到傳承。高校教師作為熟悉專業知識體系脈絡、清楚課程理解疑難點的“過來人”,只有將本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地講解出來,才能夠使學生對基本概念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克服學習新課程的畏難情緒,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相比傳統課堂教學,“翻轉課堂”更加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但并不意味著教師主導作用的弱化。卡爾·羅杰斯首先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理念,但同時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4]“翻轉課堂”是將教師主導角色與學生主體地位融合的一種教學模式。
二、稅法傳統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
1.呈現財稅知識與相應法學知識存在“兩張皮”現象
傳統稅法課堂教學由于缺乏對稅法交叉學科特性的認知,課程講授并未進行必要的跨學科預設,因而在需要介紹財稅知識時,只是泛泛而談,沒有交代一個清晰的知識體系框架。財稅經濟行為或財稅運行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與相應法律規范并沒有很好關聯起來,結果教師在課堂講授的財稅知識與相應法學知識便呈現出“兩張皮”現象,零散介紹的財稅經濟知識無助于更好地理解稅法原則與規則,而稅法規范的講解又脫離其賴以形成的特定財稅經濟行為與事實,不利于學生稅法課程的習得。
2.課堂講解局限于將法學分析框架簡單套用于財稅現象上
由于課堂對財稅經濟知識的講解限于零散介紹,并未形成完整的體系脈絡,在此情形之下,比較簡便易行的稅法講授方法就是將法學分析框架簡單套用于財稅現象上。即無論什么財稅現象形成法律事實,都千篇一律地將法律主體、法律關系及權責(義)構成生硬套用過來予以分析。而不同的財稅現象背后,對相應具體行為進行法律規范的機理或邏輯往往并不相同,簡單套用法學分析框架,無助于學生獲得深切的理解。
3.學生由于難以把握容易產生倦怠情緒
對財稅現象簡單套用法學分析框架帶來的理解常流于表面,很難讓學生對這門課程教學目標或價值體系有一個清晰的輪廓或整體上的把握,教師能否有效指導學生完成知識遷移便成問題。知識遷移是指學習中獲得的一般原理、原則和態度具體運用到事例,即在原有的信息片段之間建立起有機內在聯系,融化于實踐中,產生經驗積淀。由于欠缺必須具備的財稅經濟知識基礎,稅法課程教學中學生將其獲得的知識經驗、技能對進一步知識、技能的學習和問題的解決產生不了多大影響。于是,學生長久不知從何下手實現知識內化,便會產生倦怠情緒。
三、稅法教學引入“翻轉課堂”的必要性
1.稅法學習以熟悉財稅知識為基礎
稅法課程的學習,離不開對財稅經濟方面知識的熟悉與了解。現代財稅活動法律調整已十分精細,不僅牽涉到相關法律規范是否科學、合理,是否符合公平、正義的問題,有時甚至還涉及相應法律規范技術是否切實可行。其利弊權衡是建立在洞察財稅經濟活動運行規律的基礎上的一種理性考量與利益協調。不深入了解財稅經濟活動,便缺乏稅法規范認知基礎,難以理解透徹,稅法課程學習成效大打折扣。
2.稅法課程落腳點在于法理分析
對法學專業稅法課程而言,固然要以財稅知識為基礎,但側重點在稅法規范研習方面。財稅經濟重在資源配置效率分析層面,而稅法規范在尊重財稅經濟活動規律的基礎上,更為注重分配公平與正義,存在一定的價值取向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稅法教學目標是通過稅法這門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理解稅法規范背后的法理基礎,而不是簡單的機械記憶隨處可查的法律條文,以便為今后財稅法治建設培養具有專業素養的法律人。稅法課程落腳點在于法理分析。
3.財稅法教學難于同時兼顧財稅知識與法理分析
由于稅法課程課時有限,一旦財稅經濟知識講授占用時間過多,稅法規范法理分析便會受到影響,但不對財稅知識進行充分的講解,又難以讓學生形成有關財稅經濟活動的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難以理解其背后法律規范的法理基礎。稅法教學難以同時兼顧到財稅知識的充分講授與稅法規范法理分析的深入展開。
四、稅法課程“翻轉課堂”方案的設計
1.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課前了解財稅知識
如前所述,在既定課時內財稅法課程難以同時兼顧財稅知識與稅法規范分析講授。為此需利用多媒體技術拓展教學時空。多媒體技術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方便組織管理學科知識與教學信息。[5]稅法課程翻轉課堂可借助學校教學服務平臺,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成系列財稅經濟知識視頻,供學生課前結合自身掌握情形自行學習,對稅收經濟活動進行比較系統的了解,打下稅法課程學習需具備的財稅知識基礎。
2.課堂側重法學層面運用啟發式教學
稅法課堂教學圍繞自身教學目標展開,側重法學層面知識的傳授,引導學生就稅法規范進行法理分析,而不是僅局限于稅收法律、法規條文的羅列。這便要求運用啟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生思維。針對網絡時代易造成碎片化、淺層化閱讀的負面影響,一些學生存在網絡迷失降低鑒別能力、網絡分散專注力、閱讀能力衰退、批判性思維缺乏等問題,[6]教師可擔負正面引導角色,化解此類消極影響,有意識地圍繞稅法規范的出臺、修訂及適用考量因素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其稅法知識方面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
3.以問題為導向開展課堂研討提升教學效果
為保持教學的豐富性和教育性,課堂教學應具有定向性和預設性,教師隨學生思維、心態與情緒變化把持各種教育契機,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疑難、困惑等生成性資源進行創造性重組。[7]稅法課堂教學這方面可體現為以問題為導向開展課堂討論。討論問題既可能出自財稅經濟知識預習環節,也可能源自稅法規范法理分析環節,涉及概念的理解、原理的證成及稅法規范的解釋等諸多方面。通過現場情境下師生之間的信息反饋與同學之間的觀點碰撞,共同開啟教材中五彩繽紛的世界,使雙方對稅法課程的認知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幫助學生就稅法規范體系不斷獲得有價值的經驗建構與知識生成。
參考文獻:
[1]王聰,張鳳娟.翻轉課堂教學法在美國:歷史、現狀與課題[J].外國教育研究,2015(9):96-107.
[2]鐘啟泉.教學方法:概念的詮釋[J].教育研究,2017(1):95-104.
[3]張萍,DING Lin,張文碩.翻轉課堂的理念、演變與有效性研究[J].教育學報,2017(1):46-52.
[4]劉獻君.論“以學生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5]昝志宏.綜合采用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3):18-20.
[6]潘炳如.加強和改進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J].中國高等教育,2018(8):70-72.
[7]靳玉樂,朱文輝.生成性教學:從方法的惑到方法論的澄清[J].教育科學,2013(1):19-23.
作者簡介:
夏冬泓(1972-),男,安徽金寨人,淮陰師范學院法律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財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