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煒
摘要:我國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文化在其中尤為重要,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重要的基礎。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一定的阻礙,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歷史文化記憶,并且在此基礎上也是與其他國家區別的發展標志。此外,隨著時代不斷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失,這就需要人們在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基礎上,將其融入到旅游發展資源中,不但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較好的開發與保護,而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具有較大促進作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122;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266-01
一、前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財富,并且在此基礎上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基礎,主要體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此外,隨著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頒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旅游行業的不斷發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旅游中不但能夠有效對文化進行開發,而且起到有效的傳承作用。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
1.資源開發可行性。將旅游資源轉變為一種吸引游客手段,在吸引游客的過程中還需要一定技術條件,很難對全部游客旅游資源均具有吸引性。此外,旅游資源在開發的過程中,具有較高的經濟技術,在此過程中應當對其進行有效的論證分析,比如技術可行性分析以及經濟可行性分析等,以此確保經濟效益的合理提升。
2.旅游資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旅游資源在開發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旅游行業在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過程中,會傾向追求經濟利益,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過于商業化;(2)會對當地文化氛圍、居民心理造成不良影響;(3)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當地文化環境,因游客不同,且游客知識水平與素質參差不齊,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1。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保護中的開發問題
1.保護觀念落后。雖然我國科研人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有極大關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保護觀念,并且在此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重要價值認識不足,導致旅游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保護觀念性不強。
2.普查與規劃力度缺失。由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種類比較多,歷史悠遠,一些管理機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與規劃力度缺失,導致對數量類型以及總體情況沒有全面認識,很難對具體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詳細記載,這就無法達到科學的普查與規劃2。
3.缺乏開發理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動態化與多樣化特點,因此應當在發展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指導性開發,以此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價值。但是,在開發的過程中,其開發理論與其他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即便有成功案例但是與其他國家實際案例相比,無法適應我國基本國情。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策略
1.強化保護開發觀念。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對觀念進行有效更新,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全面宣傳,以此提升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此外,政府也應充分提高開發力度,并且進行全面監督,以此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得到有效保護,避免受到嚴重破壞。
2.普查與規劃工作完善。我國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加大普查與規劃力度,并且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文化遺產實施全面確認,可以通過實地考察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此外,還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名錄機制,比如設定基本程序以及分析標準等3。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以及種類等情況進行全面了解,以此完成分錄工作。
3.開展理論研究。我國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工作想要得到有序開展,需要對其進行開發理論研究。國外較多國家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處于領先地位,這就需要我國組織國際交流論壇,對不同國家立法體系以及管理制度等內容進入深入分析研究,這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同時,還需要根據國外經驗對開發技術進行有效的創新,以此為適應我國基本國情奠定良好的基礎,這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開發具有較大促進作用。
五、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人們生活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是構建精神文明建設重要基礎,這就需要旅游行業在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全面了解其文化價值,并且在此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全面評估。在開發期間,采取科學與合理的開發理念,并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傳承。
注釋:
1唐曉丹.長白山區域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10):103-104.
2李冰,孫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化及轉化路徑分析[J].黑龍江科學,2017(19):32-33.
3郝金連,林善浪,王國梁,等.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分布特征及利用[J].世界地理研究,2018(01):16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