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兵
摘要:作業是學生新知掌握、技能形成和智力發展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是實現深度學習的重要保障,當前小學數學作業尤其是家庭作業主要存在題量過大、簡單機械、單調無趣、針對性不強或指向性不明等問題,學校的減負工作僅成為口號,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教學需要、學生實際精心設計,設計作業應充分考慮學生知識脈絡、生活環境以及學生興趣等方面,設計出具有層次性、發展性、開放性的作業,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以及人文的涵養,感受數學的力量,讓學生在練習中見微知著、觸類旁通、發展思維,因此,教師要潛心鉆研教材,把握知識結構,圍繞趣味性、個性化、實踐性、合作性、開放性等特性精心設計作業,逐步優化作業設計,實現減負增效。
關鍵詞:優化設計;深度學習;減負高效
作業是實現深度教學的保障,是知識銜接的橋梁,新課程強調“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所以如果完成習題就從孩子基礎知識、學習氛圍還有學生愛好開始,讓孩子知道數學是怎么得來的,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碰到數學,使孩子從源源不斷的現實生活中了解數學、領悟數學的含義,從而更深刻地了解它的本質和內核。也就是說,家庭、社會是孩子學習數學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針對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進行有效優質的教學,最終把學生從基礎知識、沒有興趣的解題中徹底解放出來,優化作業設計,真正意義上實現減負增效。
一、作業設計情趣化
學生的心智發展規律和特征是作業設計的重要依據,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變重復的練習為靈活多樣的練習,保持練習的趣味性、生動性、新穎性,喚起學生的好奇感,作業設計要有新題型、新形式、新要求,讓興趣來做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接受作業、喜歡作業,并通過作業有所收獲,教師應對作業進行整合,多設計趣味性強的作業。
如,學習北師大五上“倍數和因數”單元后,可設計一道讓學生猜教師手機號碼的作業。
( )不是質數又不是合數。
( )3的最小倍數。
( )5的最大因數。
( )最小的奇數。
( )3和6的最小公倍數。
( )既是奇數又是合數。
( )一個三位數,個位、十位和百位的數都相同,各數位的和是24。
( )還有兩位數,又是奇數又是合數。
學生根據已知數據,很容易猜出老師的手機號碼,這樣設計作業一是觸摸了數學本質,二是發展了學生的大腦思維,而且使作業具有吸引力,富有趣味性,讓知識的種子在學生主動參與中悄然生根發芽。
二、設計個性化作業
課堂上老師在留作業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多方面作業,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平時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深刻意義的習題,這樣做可以降低學困生與一般學生的畏難情緒,也可以給學有余力的同學創造更多更廣泛的學習發展空間。
1.增設不同的作業內容,讓學生自主選擇
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要提供學生能自主選擇,達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的作業,有彈性的作業。如教學完“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之后,設計以下作業,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
A.已知底面半徑是5厘米,高是10厘米,求圓柱的表面積。
B.已知底面直徑是10厘米,高是10厘米,求圓柱的表面積。
c.已知底面周長是31.4厘米,高是10厘米,求圓柱的表面積。
D.已知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邊長12.56厘米正方形,求圓柱的表面積。
E.將一根長1.2米的圓柱形木條平均橫截成兩段,表面積增加了12.56平方厘米,求圓柱的體積。
由此可以看出,分層作業設計既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也反映出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潛能,達到了成功的愉悅和自信。
2.提出不同的作業形式,供學生自主選擇
作業的形式要根據不同層級學生的需求及時進行變換,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作業更有針對性。根據多年的實踐我們常用的作業形式有以下三種:
A自選作業。根據學生自身知識掌握情況,自主選擇易錯練習。如:在學習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后,根據學生掌握情況選擇自己易錯題進行練習。
B自編作業。根據平時練習情況,同桌互相根據錯題進行編題。如:在復習整理時,就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設計一些綜合性較強、易錯的作業,訓練學生知識掌握的靈活性。
c自批作業。定期學生將作業在小組間或同桌間相互交流批改,并分析錯題原因,讓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進行批改作業。
三、設計作業實踐化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每個老師要從學生平時生活和現有的認知抓起,深刻挖掘教材資源,設計實踐性作業,每個學生在獨立動手、動口、動腦中學習,能運用所學知識去收集資料、展開調查、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并獲得收獲。
1.模擬性作業
在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具有生活情趣的情景,我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了模擬性作業,讓孩子們扮演各種角色,親自體驗,盡情展示。如學完“利息”后,可安排幾個學生分別扮演銀行工作人員和儲戶的角色,讓其他同學根據提供的信息,試算出利息、利率,選擇合適的存款方式,對課內知識進行了很好的鞏固。
2.操作性作業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在教學一些動手操作性很強的數學知識、規律、性質時,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動手體驗,幫助其對知識本質的理解。
3.調查性作業
調查性作業主要是對數學生活化的延伸和實踐,讓孩子用數學的視角發現身邊的數學,訓練學生發現、整理、分析數學信息的能力,設計出能徹底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
四、團隊化作業設計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最主要的學校教育培養目標,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要求學生必須加強合作、學會合作。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重點、難點有意識地安排一些能使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的實踐型作業,在課上、課下一直發揮作用,讓“合作完成”成為學生作業的重要部分。
如學習了統計的知識可以布置學生調查自己家一周用水情況,并分析用水情況是否合理,并提出怎樣能節約用水等方法,這樣布置的作業使學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數學實際應用能力,也從中學會了合作。
五、開放化作業設計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善于挖掘知識中的潛在因素,合理、巧妙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調控,為學生提供較為廣闊的創造空間。
1.條件開放型作業
小學生所做的習題大多數學信息都是有效的,這樣就會造成學生解題“定勢”,不利于學生靈活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在設計習題時,能掩蓋一些條件或者是多給一些條件,就會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合理解決這一問題。
2.開放型作業問題
總之,我們要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不斷設計有效的數學作業,切實做到練習設計回歸生活,注重練習設計的實踐性、合作性、靈通性,讓每個學生的創造力在有趣豐富的作業中得到了自由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在作業的過程中不斷發展、提升、弘揚,使作業真正成為每個學生的“加油站”,真正實現減負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