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處在對外發展的初步階段。在面向國際的進程中,由于我國經濟、文化和教育與其他國家的差異,使得高職留學生來華接受教育時會面臨很多不同的問題。本文旨在研究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培養方式下,來華留學的高職學生在教學和就業等方面可能會遇到的主要問題,并從學校和政府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適性的建議。
關鍵詞:留學生;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技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又使中國進一步走向了世界。在這些“助推器”的共同作用下,我國高職教育也邁開了走向國際的步伐。據《2018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引進來”的高職留學生共有11500余名。然而,我國的高職對外教育尚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起步階段,因此留學生的培養方式尚未成熟,突出的表現在教學和就業兩個方面。
一、高職留學生培養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方面
1、文化和語言的融合問題;
留學生求學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文化和語言的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言和文化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
從文化的融合角度看,大部分留學生來華就讀前所接受的文化與中國的文化存在極大的差異,教育制度和體系也大相徑庭。以高中升大學為例,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采用大學自主招生和綜合評定高中三年成績的方式擇優錄取。其中,綜合評定的內容包含知識和技能兩個部分。這也就是說,泰國的高中生已經得到了部分職業技能或者職業素養的培育。而我國高中階段,大部分學校只重視知識忽視了技能,甚至有的學校完全忽視了職業素養的培育。這樣的教育差異直接導致了來華的高職留學生比我國高職生的職業基礎更好,但是卻不得不適應我國的零基礎職業教育。
語言的融合主要表現在留學生的語言學習、教師的語言使用和教材的語言選擇三個方面。第一,留學生的語言學習:留學生來華后日常生活主要使用中文,教學主要使用英文。對于母語非英語國的留學生而言,意味著除母語外,還要學習并掌握兩門外語。第二,教師的語言水平。第三,教材語言的選擇和編纂:教材是知識的書面載體,是重要的學習資料。對各個面向國際招生的高職院校來說,專門針對上百名甚至幾十名留學生制定雙語教材難度很大且費時費力。因此教材的語言和內容成為了擺在留學生面前的一個實際的語言難題。
2、學習成果評價的問題;
學習成果的評價主要體現在日常的考試成績和畢業的準予。首先,在教學實踐中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來華留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簡單地采用和國內學生一致的評判標準,即無法采用同樣的試卷考核學生的知識水平。所以簡單地依靠學習成績和學分無法判斷其學習成效。其次,由于沒有設置專門的機構對留學生的職業技能做出公允的評判,大部分國內高職院校只得自行判斷留學生學習成效。很多院校甚至不得不采用寬進寬出的制度降低對留學生的技能要求。最后,由于兩國教育當局的實際情況差異,我國部分高職院校的畢業證書僅在中國能獲得認可。留學生回國后無法取得其所在國教育部的相關學歷認證,學歷證書也就成為了一紙空文。
3、經濟和實訓環境;
實訓是職業院校提高學生技能的主要途徑之一。對于高職生而言,實訓場所和環境是其學習技能和知識的重要場景。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他們在中國的高職院校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有可能僅適用于中國的經濟和市場,無法“生搬硬套”到其生源國。而實訓的環境完全模擬各國真實的場景難度又相當大。所以實訓環境也成為了留學生在學習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就業方面
1、培養方向
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其畢業后方向一般為學成歸國就業或留在中國就業。選擇學成歸國這部分留學生,就業的主要優勢體現在語言、思維和前瞻性上。然而劣勢體現為所學專業在其所在國的實用性不足上。另外,目前我國的高職歸國就業留學生多為校企合作的訂單班學生,這部分學生就業面向過窄,進入學校后相當于框定了就業的單位,對于今后的再就業有一定的局限性。
選擇留在中國就業的留學生薪資和職業發展主要取決于最高學歷和中文水平。對這些學生而言,專升本是增加自身就業附加值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我國高職階段培養方向傾向于技能的應用能力,意味著留學生專升本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知識而非技能。
2、就業后的繼續指導和追蹤問題
畢業生就業后,繼續指導和追蹤就業情況是掌握學校教學水平的重要依據。由于地理位置的距離和語言的差異,高職留學生歸國后學校很難對其學習效果進行跟蹤,更難以繼續指導。實際上,來華高職留學生歸國后,除了個別老師與其的私下聯系或訂單班的學生外,高職院校很難捕捉到畢業生的動態。
二、高職留學生培養方式所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校方整合資源解決實際問題
在教學上,學校發揮著教育工作的主導作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留學生的培養方式:第一,可采用小班或者分組的團體形式教學。一方面可以達到節約實訓資源的目的,另一方面學生彼此之間互相協助有利于其在學業上取得更好的成績;第二,從事高職留學生教育的師資是學校對外教學的實施者。一般而言,有經驗的資深專業教師大多教學經驗豐富卻無法駕馭雙語教學,而年輕教師的英語水平較好但專業技能和教學經驗都不足。目前能夠比較快速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就是讓青年教師進行專業的教學培訓,提高自身教學技能、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最終成為合格的留學生指導老師。
在實訓上,校方創造的實訓場所應該多與國際接軌,貼合實際地設計符合國際統一標準的實訓場所。學習情境的設計需要進行均衡的考量,讓學生能夠在節約教育資源、控制教育成本的基礎上接收到最具有實踐性價值的技能教育。
在學習成果評價上,除了對學生進行國內的職業資格證書培訓和考核外,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學生參加一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技能考試。
在就業上,高職院校對學生情況的把握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靈活操作,比如使用電子郵件發放問卷的方法了解學生的現狀。有能力的院校亦可尋找第三方專業人員對畢業生信息進行收集和統計。畢業后,各高職院校可通過網絡提供遠程就業指導服務。
(二)社會和政府共同營造良好的留學環境
除了學校自身的努力外,海外高職留學生的求學還離不開社會和政府扶持。政府應該推行相關政策鼓勵我國高職對外教育“引進來”與“走出去”。同時,教育部門應該積極引進一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資格評定,積極主動地與其他國家的的教育部門和職業技術資格部門進行溝通,促使來華留學生接受的高職教育成為國際認可的職業技術資格教育。
綜上所述,來華的高職留學生在求學和就業的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這就要求學校能夠改革留學生的培養方式,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下吸引新的留學生入學,保障在讀或畢業的留學生提高其就業水平和就業率,最終使我國的高職對外教育達到國際認可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孫海蓉:與時俱進,實現職業教育國際化----以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留學生工作為例[J].新課程,2014(10)
[2]梁萍、謝宇霞、李謙:“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留學生教學探討[J].廣西教育,2018(10)
[3]程偉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機遇、挑戰及應對策略[J].高等農業教育,2017(3)
作者簡介
姓名:何嬋(1989-),女,漢族,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講師,碩士 課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市場營銷專業教育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8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