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要: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之下,許多企業都面臨著轉型,轉型的主要方向是產業化。這對于我國的經濟來說是一大發展與進步,標志著市場化水平的提高。產業化轉型不僅僅是各行業、各企業的發展趨勢,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尤其是對于民族地區而言,從我國整體經濟來看,民族地區經濟相較于東部沿海地區來說落后了很多。本文的主要內容是基于產業經濟下,對于民族地區的發展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產業化發展模式的優化措施,希望筆者的文章能夠帶給相關人士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轉型;民族地區;產業化
一、前言
近年來,我國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該目標的實現當中尤其需要重視民族地區,民族地區在我國是相對發展緩慢的區域,民族地區的經濟狀況相對比較落后。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對于整個地區的社會發展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筆者基于產業化經濟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內容有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影響模式選擇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具體的產業化模式構建與優化措施。
二、影響發展模式選擇的因素
1.自然環境
對于我國的各個民族地區來說,自然環境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這些優勢并不能很好地得到轉化,或者說這些優勢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于發展模式選擇的一種限制因素。具體來說,多個地區的自然資源都是十分豐富的,尤其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處于我國的最南方,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其中被廣泛關注的是豐富的旅游資源,每年會有大量的游客到廣西,主要集中在廣西的桂林;吉林的延邊也具有豐富的資源,主要包括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吉林的延邊也是周圍地區的貿易中心;新疆地區占地面積非常大,有良好的水果種植條件。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的民族地區都深居內陸,經濟不夠發達,從自然環境上來講,有較多的資源,與此同時具有較復雜的地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盡管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但是資源質量一般。具體來說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民族地區占有大量的土地,但是能利用的土地類型較少,尤其是耕地非常少,大多數都為草地,且草地的質量不適合放牧;第二,表現在水資源,從整體上來看水資源總量是可觀的,但是在分布上有較大的問題,小部分地區處于江河的發源地,水資源豐富,大部分地區具有較少的水資源,處于干旱區,水資源利用率非常低;第三,能源十分豐富,但是由于民族地區地質環境復雜,開采進展十分困難;第四,旅游資源,西部地區大多景色十分優美,但是從比例上來看,只有少部分地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大部分地區環境惡劣,盡管景色優美,但是開發難度大,很少有游客。
綜上所述,盡管民族地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由于開采難度大,自然資源并沒有成為民族地區發展的優勢。實際上民族地區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為了自然資源不限制經濟模式的選擇,應該盡可能地開發、開放經濟,以減少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的限制。
2.經濟基礎
從我國整體上來看,民族地區主要集中在西部,深居內陸。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之間,從改革開放以來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改革開放之后國家為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力發展東部經濟,東部經濟開放性增強。西部地區深居內陸,并且受到了多種環境因素的制約,經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民族地區中的大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都依靠財政上國家的扶持,沒有很好的內生力量。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在很多方面都不具有優勢,環境復雜,交通不方便,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貿易帶來了困難。不管是在通信上,還是運輸上都有不足,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差距十分大。
綜上所述,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本身不占據優勢,并且在改革開放時便落后于東部地區,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這段時間內,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發展至今,經濟基礎已經成為影響西部民族地區經濟模式選擇的因素。
3.政策體系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對于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當中,國家政策對于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是區別對待的。東部地區沿海,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由于多種因素,使得國家一直更加重視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將許多政策都傾向于東部地區。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經濟特區的設立。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東部沿海地區設立了多個經濟特區,這些特區不僅取得了成功,并且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但是這些特區都設置在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地區并沒有經濟特區;其次,金融優惠政策。為了促進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提高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對東部地區的實施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而西部地區僅僅得到的是國家的扶貧政策。對于東部地區來說,優惠政策大大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也拉開了與西部地區的距離。從政策上也可以看到,西部地區以及地區發展的層面不在一個等級上;第三,出口政策。沿海地區具有更強的開放性,與外界聯系更為密切,在出口方面也具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
除此之外,民族地區還在多個方面存在劣勢,具體包括科技政策、人才培養等等。基于以上各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并且在發展的方式上存在不平衡。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十分重要,本文將針對以上幾種因素指出發展模式構建的具體措施。
三、產業化發展模式構建與優化措施
1.政策方面
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化經濟發展的如此迅速,離不開國家的支持。以往我國針對東部地區的產業化經濟發展提供了許多相關的優惠政策,相對忽視了民族地區,導致民族地區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相對比較落后。為了促進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專注于產業化發展模式,并結合民族地區自身情況做出一定的創新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民族地區本身優勢,加之國家提供必要的扶持,才能實現全面小康。對于我國來說,各個民族地區是相對比較特殊的區域,雖然沒有東部地區開放性強,但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優勢,為了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國家應該關注民族地區的優勢,并幫助民族地區將其優勢發揮出來。民族地區的第一大優勢則是自然資源多,針對該優勢可以大面積的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另外為了使得民族地區走出去,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在交通方面,國家應該出資完善民族地區的交通體系。
2.對外貿易
貿易對于經濟的發展非常具有促進意義,一直以來國家尤其關注東部沿海地區的貿易,因為東部沿海地區更具開放性,與更多的經濟發達國家有密切聯系。雖然各民族地區深居內陸,但是內陸有許多與其接壤的國家,是我國所忽視的發展區域。基于地理優勢,發展民族地區對外貿易能夠為國家整體的貿易發展做一個補充。可以有效地擴大貿易規模,更好地實現產業化發展,加快產業化發展。為了使得民族地區產業化發展更為迅速,國家應該盡可能地做到以下兩方面幫助,一方面是政策上,優惠政策應該盡可能地傾向于民族地區。另一方面是在發展計劃上,相關部門應該重視民族地區的發展規劃,并結合實際情況做出專業的發展意見。在實際的發展過程當中,國家應該給予民族地區一定的自主權。
3.教育建設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教育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地區未來的發展水平。有了良好的教育才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對于民族地區,在整個發展的過程當中,人才短缺一直是一個比較緊迫的問題。要想實現民族地區的產業化發展,必須加強教育,以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來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對于需要快速發展的地區來說,具備高素質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高素質人才可謂是發展的領頭羊。對于經濟落后的地區,通常情況下,人們的思想也比較落后,沒有新的發展的理念,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高素質人才,能夠為民族地區的經濟帶來生命力,這需要更加強大的教育來實現。但是對于民族地區來說,教育水平相對來說比較低,為了加強民族地區教育建設,一方面,國家應該投入更多的資金,另一方面,國家應該給民族地區更多的優惠政策,以此來讓民族地區留住人才。
4.優化資源配置
西部地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經濟發展緩慢。所以說合理的資源配置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在經濟的發展上,僅依靠國家的扶持是不夠的,還需要自身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對于民族地區來講,最大的優勢是自身的自然資源優勢,應該盡可能地將優勢發揮出來,以提高自身競爭水平來適應市場。我國整體的大環境是產業化進程在不斷地加快,對于民族地區的產業化經濟應該給予一定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將民族地區發展模式向著以市場為導向的方向轉變,只有這樣民族地區的經濟才能夠適應我國整體的大環境,這也是對于產業化發展模式的不斷優化。
結束語
在我國的整體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東部沿海地區與民族地區之間一直存在較大的差異,為了減少這種差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研究民族地區經濟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的研究基于我國整體的大環境產業化發展。民族地區應該適應產業化發展的模式,并且進行不斷的優化,這樣能夠使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速。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以產業化經濟為基石,研究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能夠影響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如何構建民族地區產業化發展,并進行不斷的優化,從而使得民族地區的經濟更加繁榮,最重要的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勝昔,孔繁利.產業經濟視野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7(01):39-40.
[2]黃艷.產業視角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模式探析[J].中國商貿,2014(33):148-149.
[3]佟玉權.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空間關聯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5(12):154-158.
[4]姬忠民.產業視角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模式探析[J].企業研究,2014(1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