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坤
【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草書的發展歷史,接著闡述了草書和書法藝術之間的聯系,最后從草書藝術的外形美和草書藝術的意境美兩方面入手,詳細分析了草書藝術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草書;藝術;審美;書法;文明
中圖分類號:J29?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3-0115-01
草書是中國書法藝術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化藝術,它以中華漢字形態為基礎,將漢字的線條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從書法逐漸發展為藝術,其審美特點以外形美和意境美為顯著特點,是中華民族書法藝術的瑰寶。
一、草書和書法藝術的聯系
要了解草書和書法藝術之間的聯系,首先必須明白什么是草書。草書的概念要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來講,從狹義的范圍來解釋,草書指的是一種和隸、真、行、篆并行的書體,其又被劃分為章草、小草、大草等書體,其中小草即為今草,大草則是常說的狂草。從廣義上來講,草書則被分為草隸、行書、草篆等。章草于西漢時興起,至東漢時最盛,今草則于東漢末期興起,時代的特性決定了今草風格的多樣化特點。狂草是大眾聽得最多的一種,其特點是筆墨奔放,往往使用純草法進行書寫,因此字跡相對來說辨認難度較高,這也是狂草的一大顯著特點。而書法作為一種藝術,早起于殷商,經歷過兩漢時期的發展,在魏晉時期就已經極其成熟,不單單被用作日常書寫,更是被視為一個藝術體系而存在。
追溯到草書的最初創作,其作用僅僅是為了簡化書寫,以實現更快的書寫目的,加強人們日常書寫的便捷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先進的印刷術被發明并被廣泛使用,這就使得草書的實用性逐漸降低,最終演化成為了一種抒發才情的表現方法,被視為書法藝術。所以,說起草書和書法藝術的聯系,首先,于草書而言,草書的成熟是書法從實用轉化為藝術的重要標志。
二、草書藝術的審美價值
(一)草書藝術的外形美
1.線條美。作為一種書法藝術,草書的線條美感來源于漢字的結構所產生的點和線。草書的線條是其展現美感的重要因素,存在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方向,線條的變化能充分反映出書寫者創作時的內心感受,草書線條的每一點微妙變化,都是書寫者內心情緒波動的見證。書法線條的美感在草書中得到了充分展現,變化萬千的線條使得草書表現出運動節奏感,具有超強的藝術感染力。
2.結構美。草書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其內在離不開藝術所需的和諧結構,平衡對稱各異的草書結構,使得草書各個部分對比感強烈且又互相呼應,表現出的曲直、長短變化等,都形成了一種完美的和諧感,體現出草書的結構美。草書使得中國漢字得以用不同的形態展現在大眾眼前,或穩重,或挺拔,或游弋,或婀娜,結構的美感充分體現出了草書的誘人姿態。
3.章法美。草書的章法美著重體現在作品的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眼觀作品的第一視覺感受是否協調自然,皆是一幅作品美感體現的關鍵。具有章法美的草書作品往往都能表現出精神靈動、顧盼生情的藝術效果。不同書者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章法美,或如樂曲回蕩,或如駿馬奔騰,或如雄鷹盤旋,或如山水綿延,或如草絮紛飛,各有各的美。
(二)草書藝術的意境美
1.風格追求。藝術風格的顯著特點是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個性及藝術特征,草書藝術的創作者自身的氣質特點、學術素養、創作功力及目的都是比較主觀的藝術追求特點,會影響創作者的創作主題、創作方法、創作形式等,這是構成風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一部分則取決于創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
2.道法自然。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影響,書法藝術的審美都講究一個道法自然,草書藝術的審美更是取決于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草書藝術以變化的線條來實現書法藝術的自由,更是體現出國人所追求的一個精神層次、精神境界。
3.情感傾注。常言道,字如其人。這是因為書者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筆墨之中,書法藝術更是如此。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皆能體現出創作者的情感世界,觀賞者無需創作者親言,就能感受到其濃烈的情感。當創作者進行作品創作時,忘我的狀態使其情感被充分調動起來,將情感傾注到每一筆、每一墨,線條的婉轉律動是最佳的記錄者。草書藝術更能展現出創作者的內心情感,每一根線條都在訴說著創作者的喜怒哀樂,激亢的情緒都在筆墨中得到宣泄,在筆墨輾轉中,人類復雜的情感被生動地傳達出來。
三、結語
綜上,草書的發展歷經了久遠的時代變遷,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呈現出的藝術效果不僅僅是外形美和意境美,更多的感受需要觀賞者親自去體會,用心去感受創作者當時的心境。草書藝術體現出了中國書法體系獨特的中華精神,不僅表現出創作者的精神力量,同時也使民族精神得以體現,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作為當代人應吸取古人的草書藝術精髓,推動當代書法領域的發展,并將其永遠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梁文斌.計白當黑—論草書藝術的空白之美[J].書畫世界,2016,(06):23-26.
[2]曹斌.《王鐸草書唐詩》藝術特色探析[J].書法賞評,2018,(04):46-56.
[3]張瀚文.論草書的視覺現代性與平面設計運用[J].中國書法,2018,(16):91-94.
[4]董忠.草書藝術與儒道文化芻議[J].書法,2016,(05):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