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培
【摘 要】作為中國古典詩歌史上最具現實意義的詩歌,杜甫的詩歌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頻頻出現,隨著語文教材的改革,古詩文教學的研究性學習在中學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對于杜甫詩歌情感的理解還停留在表層,對于詩歌情感的把握存在許多的不足,文章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春望》和《望岳》為例進行研究,旨在通過對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杜甫詩歌的研究,進一步解讀杜甫詩歌的深層情感。
【關鍵詞】語文教學;誦讀;意象;用典;社會背景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3-0132-02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從先秦兩漢的開拓到唐宋的輝煌燦爛,中國古典詩歌在唐朝進入了全盛時代,在那個風格多變,佳作如林的時代,涌現出一大批詩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詩人。不論是詩歌的語言、節奏、韻律,還是意境、情感,杜甫的詩歌都以其超強的寫實能力及藝術感染力,引發古今中外讀者產生共鳴,讀者在品味杜詩時既有精神的享受,又有情感的觸動。
自2017年語文教材改革后,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更加注重對古典詩歌誦讀的學習,古詩的學習可謂是貫穿整個中學語文教學。就七年級為例,對比七年級語文上冊的新舊兩版教材發現,新版語文教材正文部分的詩歌由原先4首變為8首,正文明顯增加一倍??梢?,教材改革后初中的語文詩歌教學不再僅僅停留在默寫層面,更重視詩歌情感的理解及賞析。就初中語文而言,從七年級上冊的12首古詩到七年級下冊的13首古詩,再到八年級上冊的14首古詩,中國古典詩歌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占比愈漸加重,雖然在八年級下冊開始教材逐漸傾向宋詞元曲,但古詩的地位無論在哪一本教材中都顯得更為重要。
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杜甫憑借其超強的寫實能力和藝術感染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冠以“詩史”之稱的杜詩也屢次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經統計,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共選入5首杜甫的詩歌,分別為《江南逢李龜年》《望岳》《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月夜憶舍弟》。教材選編的詩歌時間跨度之大,通過教材的學習我們既能見識那位正值青春,意氣風發充滿雄心壯志的子美,也能讓我們感受遭遇不幸但仍持有“風雨不動安如山”豪情的少陵野老。編者這樣安排是希望學生在學習杜甫詩歌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時,能夠體會唐朝社會現實對杜甫詩歌情感變化的影響,并且能舉一反三,理解作者創作的初衷,感受詩歌情感。那么究竟該如何讓學生掌握鑒賞杜詩情感的方法呢?下面我將從誦讀、意象、手法、時代背景四個角度具體闡述。
一、口誦心惟,興發感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四學段的閱讀教要求學中明確提出初中生應當通過誦讀古代詩詞等來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1]而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的重點就是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是否能夠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視“誦讀”顯然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泛讀、選讀、齊讀等方式調動學生的情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感受詩歌韻律,為深入理解詩歌情感奠定基礎。
朱光潛先生說:“在音樂方面,聯想的勢力更大?!边@是在說有節奏有韻調地誦讀可以將沉默的文字化為律動的音符,詩歌隱藏的情感也經由朗誦變得鮮活生動。同時也是在喚起人的聯想和想象,也便能感染、喚醒學生,將古詩詞所承載的生命內涵、精神體驗與學生的生活、生命產生聯結,學生產生共鳴后或有感于古詩詞中精美賞心之意象,或有感于其深摯動人的情感,或由之引起深遠哲思。例如通過接觸《望岳》這首詩歌,學生經過反復誦讀不難發現詩歌的韻腳是“ao”,有了韻腳不僅讀起來順口,還有利于古詩的記憶。結合末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們更能感受到這首詩歌是想要表現一種積極昂揚、勇于攀登的雄心。那么同樣在讀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時,跌宕起伏的音調也就讓同學們感受到一種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愁苦心境。
葉嘉瑩先生指出:“古人教詩首先注重的就是培養學生善于‘興發感動的能力?!盵2]在葉先生看來,一個真正欣賞詩歌的人,如果僅僅只能理解詩所能說明的有限意義而不去深究其內涵,便不能有什么感發和生發。那么什么才是“興發感動”的能力?在葉嘉瑩先生看來“就是一種產生聯想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產生,自然離不開熟讀吟誦的體驗。在吟誦的過程中生發感觸,感悟詩歌魅力。
二、窺意運斤,馭文之首
《文心雕龍》中指出“窺意象而運斤,馭文之首術”,詩歌的意象乃詩歌之靈魂,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對解讀詩歌情感有很大的幫助?!洞和分忻枥L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這四種形象的特點是國雖破但山河依舊,城春但草木深。讀者在感受詩歌意象時,腦海中自然浮現出一幅亂草遍地,林木蒼蒼,滿目瘡痍的國都破敗景象。面對紛飛的戰火,破碎的河山,詩人不禁憂心如焚,感慨萬端,詩中以明媚的春色、花等景物來反襯,更為深刻地表達內心強烈的悲痛。與《春望》中憂愁哀婉情緒不同的是,在杜甫早期詩歌《望岳》中提及的意象在情感上更為明朗。通過“齊魯青未了”塑造出泰山雄偉宏闊的氣勢,寫出它的巍峨高大;“陰陽割昏曉”寫出了泰山的恢宏氣勢,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以及參天矗立的雄姿。“造化鐘神秀”突出泰山聳立在齊魯大地的獨特地位,賦予大自然人的情感,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還有曾云、歸鳥,塑造了一個神秀、宏偉、青翠的泰山形象,尤其是最后一句“一覽眾山小”更是顯示了泰山的神圣地位。杜詩中的意象包羅萬象,不同的意象及蘊含的深層含義都對詩歌情感的把握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據事類義,援古證今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這一看法,[3]這是在強調用典手法的妙處,“詩圣”杜甫積極傳達劉勰的這一思想,在詩歌中也多次運用到了典故。末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是化用的《孟子·盡心上》中的“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一典故??鬃拥巧蠔|面的山峰,發現魯國十分渺小,登上泰山后發現天下又非常渺小。可這其實是在說在攀登的過程中,胸懷也隨之得到了提升,意境得到了提升。就像王之渙所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這里的用典既是為了稱贊泰山的偉大,更是為了表明自己勇攀高峰的心境。我們在品讀這首詩時,在領略泰山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同時,也仿佛看到了詩人那卓然獨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