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音樂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涵,將民族音樂元素用于高校音樂教育中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民族音樂元素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高校音樂教學中予以應用,有助于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在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了解更多本民族的優(yōu)秀音樂元素,學習和創(chuàng)造新的歌曲,使民族音樂元素得到傳播。民族音樂元素是幾千年來沉淀下來的智慧結晶,也是現代音樂文明的基礎,應該引起重視。
關鍵詞:民族音樂;高校聲樂教學;音樂教育
1 民族音樂元素
音樂元素是構成音樂藝術最基礎的部分,包括音色、節(jié)奏、唱腔、和聲等,民族元素包括民間手工藝、歌舞、器樂、繪畫等。將民族元素與音樂元素結合起來就構成了民族音樂元素,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地飛歌》這首歌曲就包括了廣泛的民族音樂元素。現在的民族音樂元素是指我國音樂家創(chuàng)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我國由56個民族組成,不同的民族其民族音樂元素也不同,由于地理因素,西部地區(qū)的民族音樂大多高聲粗獷,比如陜北民歌。南方的音樂則比較溫婉動聽,比如廣西的民族音樂。[1]民族音樂的特點如下:第一,旋律感強。許多民族音樂都是人們口口相傳傳下來的,比如古代戰(zhàn)場上的軍歌,節(jié)奏感強,有利于鼓舞士氣。第二,歌曲與舞蹈互相融合。民族音樂元素大都與舞蹈相結合,少數民族載歌載舞的風格一直延存至今,舞蹈的節(jié)奏感與音樂的節(jié)奏感是相通的。第三,詩歌與音樂相結合。古代的詩歌形式很多,都通過演唱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比如《國風》。第四,帶有民族特色。民族音樂有自己的民族唱法,感情真摯、吐字清晰,多數是以原聲、真聲來演唱,各民族的唱法都帶有本民族的特色,比如苗族的飛歌就具有一定的娛樂性。[2]
2 民族音樂元素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意義
民族音樂元素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意義是非常廣泛的。民族元素加入音樂之中有利于促進多元化音樂文化的融合,發(fā)揚和傳播民族文化。音樂是多種美學的結合,掌握多種類型的歌曲對學生的演唱或創(chuàng)作都有所幫助,可以培養(yǎng)多方面的審美情趣和音樂素養(yǎng)。[3]在學習民族音樂的時候,教師或多或少都會講到歌曲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和民族元素的組成內容,這樣可以讓學生學習更多的聲樂技巧,掌握更多的民族樂器,拓寬音樂的眼界,提高自身的音樂水平,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也讓學生更加熱愛音樂。音樂學院謝嘉幸教授提出:“讓每一個學生都會唱家鄉(xiāng)的歌”,尋求民族音樂是守住民族音樂文化的根脈,學習民族音樂就是了解民族文化的開始。
3 民族音樂元素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不足之處
首先,教學內容單一。大多數的高校都采用一對一或一對二等形式的教學,老師不注重發(fā)聲練習,對演唱的訓練也比較單一,學生學習的廣度不夠,很難在一首歌曲中分析民族音樂元素,也不能很好地掌握民族音樂元素的演繹。其次,高校還是比較注重西方聲樂的教學。高校看重鋼琴、吉他等西方音樂元素的教學,觀念上對民族音樂元素的教學不夠重視,教學設施、音樂設備不健全,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高。由于民族音樂的推廣不夠,許多民族樂器的掌握也有難度,高校在民族音樂這一塊的教學中出現短板。[4]
4 如何應用
4.1 觀念上重視民族音樂元素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根脈。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民族音樂,以詩歌的形式進行傳唱,比如《漢樂府》民歌,表現了古代人民頑強不息的精神,這些寶貴的文化經過世代相傳已經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5]在高校音樂教學期間,學生和老師都應該在觀念上重視民族音樂元素,鼓勵開展研究這類方向的課題,積極帶動全體師生參與,加大前期科研的經費投入,鼓勵老師進行調研研究,深入挖掘民族音樂元素,并分享研究成果,從整體上提高高校教師的民族音樂教學水平,促進民族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專門開設民族音樂專業(yè),對學生進行專業(yè)化的訓練和教學,使民族音樂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和發(fā)揚。
4.2 加強教學研究,提升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
高校音樂老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掌握多種民族樂器和民族知識,我們都知道和聲是民族音樂的重要唱法之一,在教學上可以多加以應用,老師也要加強對和聲的練習和研究,可以組織討論小組進行學習討論,互相交換教學經驗,認識到自己教學的不足,提高整體的教學水平。由于民族音樂節(jié)奏較慢,現代的民族音樂應該加強它的節(jié)奏感,適當加快速度,適應新的音樂形式,老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歌曲進行改編,調整其中民族音樂部分的節(jié)奏感,更方便學生學習。老師應該加強教學研究,從多方面了解和學習民族音樂元素,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意義和魅力。民族音樂元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琵琶、昆曲、豎琴、二胡等。[6]電影《十面埋伏》《霸王別姬》都運用了民族樂器,起到了渲染的作用,在教學的時候也可以結合電影等進行多樣化的教學,拓寬知識面。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單一不變的,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對于基礎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學習難度更大的民族樂器,對于沒有基礎或者基礎差的學生,則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和教學,不可一概而論。
4.3 利用多種教學模式展開教學
老師除了單一的一對一教學之外,還可以開展小班教學,成立課題小組進行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分享自己民族的地方民歌和有民族元素的歌曲。在演唱的教學中,應該把民族音樂元素吸收過來,運用特殊的發(fā)音來解決女高音氣息不足的問題。比如壯族的對山歌形式就可以采用,多樣的形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豐富音樂教學形式和民族音樂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也可以融入民族音樂元素。同時,老師還應該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來進行教學,采用幻燈片等形式或者對電影中的民族音樂進行片段講解,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在民族樂器的使用上也要多元化,讓學生能夠演奏琵琶、笛子、古箏等民族樂器,并與西洋樂器相結合,采用多種方式演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我國古代樂器發(fā)出的音色十分有限,因為往往只是由幾根弦組成,表現出來的風格也比較單一,二胡的音色比較綿長、豎琴比較靈動,由于民族樂器存在這些缺點,需要與鋼琴等西方樂器相結合,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加動人的音樂。老師還可以進行情境教學,比如圍繞民俗(潑水節(jié))進行一個過渡的教學,由一個個單純的碎片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7]教學中可以設計以傣族的潑水節(jié)、漢族的《采茶舞曲》、藏族的采花節(jié)為一個游戲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參與進來,不僅可以了解民族節(jié)日文化,還可以學習其中的民族音樂,加深學生的記憶,拓寬音樂學習的邊界。
5 結語
民族音樂有其獨有的民族特色,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和音樂素質,有利于傳播傳統(tǒng)藝術。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高校音樂教學中可以改變過去單一的音樂教育形式,開拓學生的眼界,增長音樂知識。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中都強調了為傳統(tǒng)文化賦予新內涵的重要性,可見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在加強,所以高校的音樂教育也要改變過去忽視民族音樂的教學模式,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現代化的音樂教學中,使民族元素與西方元素有效結合起來,才更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及音樂教育的本土化。
參考文獻:
[1] 張寶國.探究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藝術教育,2019.
[2] 梁慧珠.探究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間的融合[J].北方音樂,2019.
[3] 丁姝.淺析民族音樂元素在影視音樂中的運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9.
[4] 劉婧.論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戲劇之家,2019.
[5] 呂媛媛.民族音樂元素在試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J].秦山學院學報,2019.
[6] 梁慧珠.探究民族音樂元素和現代作曲技法間的融合[J].北方音樂,2019.
[7] 王愛林.民族音樂元素在音樂感統(tǒng)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J].北方音樂,2017.
作者簡介:郝欣(1982—),女,吉林四平人,本科,吉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