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
摘 要:在新課改下,人們一直都在強調學生的本性需求與天性成長,看重的是小學生的自主需求,關注的是學生的身心健康。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小學班主任要積極改善與優化班級管理工作的內容與策略,確保小學生可以在班級生活中實現健康成長。將從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懂得傾聽與尊重;換位思考,關注學生的本性需求;因材施教,保證班級管理的針對性三個角度來分析新課改下小學班主任應該如何實施班級管理工作。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新課改;班級管理;策略探析
小學生的成長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每一個因素都將對小學生的品行意識產生直接影響。第一,家庭生活對小學生的影響是最為直接與深遠的,家長的言行舉止會直接成為小學生的模仿對象,而且家長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會直接影響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第二,學校生活是小學生最主要的成長活動,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與校園環境會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成長感受。第三,小學生自身的性格品質、個性愛好、生理成長特點等也將決定著他們的思想意識。第四,現代社會、網絡資源等都有可能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某種影響。面對復雜的成長環境,人們意識到侵蝕學生思想意識的因素與機會變得越來越多,所以提出了優化班級管理工作,引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善惡鑒別觀念,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做準備的具體要求。因此,小學班主任要積極優化班級管理工作,切實提升班級管理效率。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優化班級管理流程與質量的基本保障,關系著小學生對班級生活的認同度與融入度,也決定著班主任所制定的班級管理制度是否可以得到小學生的真正認可。在新課改下,教育部指出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公,班主任應該以可信賴的長者、可依賴的朋友參與到小學生的成長活動中。因此,小學班主任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尊重小學生的獨立人格,聆聽小學生的內心訴求。
在與小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筆者會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盡量用溫柔、平和、和藹可親的態度與學生交流,關心小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成長,由此贏取學生的信任。比如,在節假日或者學生生日的時候,筆者會及時向學生家長打電話,詢問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時送上節日祝福,讓學生感受到筆者對他們的關注與在乎。而且,筆者會耐心傾聽小學生在成長道路上所遇到的問題,了解學生內心真正的訴求,然后提出有效的成長建議,幫助學生突破成長瓶頸,切實推動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顧名思義,就是換一個角度與位置思考問題。在常規的小學班級管理活動中,班主任通常會以“上位者”的姿態來提出硬性管理要求,認為小學生人生經驗不足、道德認知不全,應該無條件地聽從班主任的管理與輔導。但是,新課改十分強調小學生的獨立人格,希望班主任可以順應學生的成長規律制定班級管理制度,保護學生的天性與自尊。為此,小學班主任要積極改變硬性管理行為,積極換位思考,全面了解小學生在班級管理活動中的真實感受。
為了豐富小學生的校園生活與童年記憶,筆者準備每天留出半小時到1小時的時間組織課外娛樂活動,鼓勵小學生自主參加文體娛樂活動。為了確保本班全體同學都能積極參與課外娛樂活動,筆者及時調查了本班學生的興趣愛好,然后組建了跳繩組、踢球組、丟沙包組、踢毽子組、積木組等多個文體小組,鼓勵小學生自主選報。另外,如果小學生對本班的班級規章制度有不同的想法,也可通過面對面溝通、寫信、網絡留言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看法。筆者會定期篩選合理的班級管理建議,由此補充與調整管理制度。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要求小學班主任關注小學生的個體成長,保證班級管理工作可以面向每一個小學生。在上文中,筆者已經闡述了影響小學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而每一個小學生的成長軌跡都有明顯的個性化色彩,難以復制。對此,小學班主任要懂得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積極響應新課改所提出的個性化教育口號,以針對性的班級管理工作促使小學生實現多元發展。
就如本班有一個小女孩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十分被動,很難融入班級活動。一開始,筆者以為這個小女孩是因為性格內向、缺少人際交往經驗才無法參與班級活動,后來卻發現這個小女孩是由于家長的不當教育而變得自卑、孤僻,產生了輕微的自閉問題。對此,筆者及時與學生父母溝通,了解家長的教育方式,發現這個學生的父母脾氣十分暴躁,經常吵架,導致這個學生經常受到驚嚇,從而變得膽小、孤僻。于是,筆者便對學生家長客觀指出了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小學生所產生的傷害,希望他們可以及時改善不當的教育方法,多多關心自己的孩子。同時,筆者也會主動關愛這個學生,希望可以溫暖學生的心靈。
總而言之,新課改下的小學班主任要面向現實,面向學生個體,多交流、多合作、多觀察、多分析,借助合理的、針對性的管理手段來優化小學生的成長環境,為我國的社會經濟建設培養一批心智健全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薛興國.溝通藝術在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8(23):42.
[2]維琴.小學班主任管理中滲透以生為本理念的意義及方式[J].甘肅教育,2018(24):3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