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如果能掌握提問的策略,既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又能有效突出重點,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實踐證明,老師根據教學內容,掌握提問策略,進行有效提問,首先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信息,讓學生根據信息線索有效學習;其次能激發學生的斗志,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始終保有活躍,專心聽講,認真學習,保證高效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如果能掌握提問的策略,既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又能有效突出重點,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實踐證明,老師根據教學內容,掌握提問策略,進行有效提問,首先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信息,讓學生根據信息線索有效學習;其次,能激發學生的斗志,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始終保有活躍,專心聽講,認真學習,保證高效的學習效率。所以,本人以為,從以下幾點入手,就能有效發揮提問的作用,保證教學效率。
一、提問要具有深化內容的必要性
在小學語文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老師的所有問題都要圍繞課堂教學內容,結合重點、難點、疑點進行提問,深化教學主題,加強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和重視,增進學生理解,提高課堂提問的必要性。課堂提問是學生與老師的一種雙向互動,如果老師的提問沒有必要性,脫離了主題,那不但會影響學生注意的方向,還會影響教學效率。因此,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提問,首先要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疑問,進行思考、觀察,還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觀察,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探索意識;其次,要讓問題緊緊圍繞課堂教學內容,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學生的記憶。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提不提問不是關鍵,關鍵是問題是否有效,是否具有必要性。像類似:“這樣對不對?”“這道題能不能這樣做呀?”之類的無效問題,不但對課堂教學沒有作用,且浪費課堂時間,影響學生的注意力,會讓學生高度集中的精力一下子渙散。這無論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還是課堂教學效率,都是一種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老師要重視問題的必要性,要讓問題引領學生向學習內容的核心靠近,抓住重點,提高質量,促進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
二、提問要具有激發學生興趣的趣味性
小學生都是6~12歲的孩子,他們好玩、好動,如果課堂教學還是以往一講到底、滿堂灌輸的死氣沉沉,肯定難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天性,根據他們的心理需要,設計教學內容,選用教學方法,盡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給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環境,讓學生輕松學習,快樂成長,從而幫助學生消除對學習內容的距離感,提升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比如,在新課導入時,可以用視頻、游戲、故事等方式,把學生快速代入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參與其中,主動獲得新知。比如,在《我要的是葫蘆》這一篇課文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在備課時借助網絡選擇三張相關的圖片,第一張長滿嫩葉的葫蘆藤、第二張葫蘆葉上有幾只小小的蚜蟲,還有幾個小葫蘆,第三張滿藤的蚜蟲和變黃掉落的小葫蘆。當學生看完這三張圖之后,會對其中發生了什么感到好奇,進而產生“為什么不及時地消滅蚜蟲”的疑問。這個問題顯然已經把學生引入了主題,讓學生靠近了課文的中心,為接下了來的教學打好了基礎,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同時,也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提問要具有潛在的發展性
小學生的智力思維正處在成長、發展階段,在這個關鍵的時期,對于學生的任何教學都要具有潛在發展性,全面幫助其思維模式的成長、形成,挖掘其潛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維果茨基認為,小學生發展有兩種:一是現實發展水平,就目前學生已經達到的水平,學生可以借此獨立完成智力方面的一些任務;一是最近發展水平,就是依靠現有的水平,學生獨立完成不了應有的智力任務,但在老師或者集體的幫助下經過一番努力就可以完成。因此,為了推動學生發展,保證學習的有效性,老師在提問時,難度要比學生現有水平稍微高出一些,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逐漸提升,實現從“現實發展水平”到“最近發展水平”的轉變,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得以提升和發展。
總之,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有效提問是推動課堂教學發展的主要途徑。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提問既要緊扣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還要結合學生的學習需要,精心設計有發展性、必要性、升華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讓學生逐漸提高、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郭海燕.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現狀調查及其策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2]盛保和.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聯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7(6):96-97.
[3]方蕊.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D].吉林師范大學,2013.
編輯 魯翠紅